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能源 > 列表
  • 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满一周年

    近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这是继山西、广东、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西北地区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

  • 助力核电“粮仓”持续充盈

    近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这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铀资源为何重要?如何唤醒“沉睡”的铀矿?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攻克了哪些科技难关?本期“瞰前沿”揭秘铀矿采冶背后的“黑科技”。

  • 中国油气井钻探速度创下新纪录

    中国海油11日对外宣布,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其中8月12日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创造了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超1亿立方米

    9月10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日臻成熟。

  • 我国最大煤制天然气基地外输管道干线工程开建

    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9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 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日前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 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首超50%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历史性突破50%,1.6万余个高危岗位实现无人化替代,煤矿安全高效发展进入新阶段。

  • 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韧性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和消费市场之一,不仅在消费增长、供应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还在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与低碳融合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

  • 绿电直连遭遇落地难题

    “然而,当前绿电直连在政策与经济层面仍面临较大风险,电价责任如何划分、负荷资源如何对接,以及欧盟认证等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在日前召开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上,有业内专家直言,唯有让企业切实看到绿电直连带来的盈利前景,才能有效推动其积极参与。

  • 华中区域省间电力市场加速建设

    为推动华中(东四省)电力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内电力余缺互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电力保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经济运行,近日,华中能源监管局发布《华中区域(东四省)省间电力互济市场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

  • 以能源视角看全球治理“中国担当”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持续推进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贡献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各国共谋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持续贡献力量。

  •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电力全场景应用

    当前,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电网调度精准性、生产运维智能化、应急处置时效性等要求不断提升。空间信息技术以全域感知无死角、广域协同高效率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价值。

  • 我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投产

    8月30日,由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00兆瓦时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

  • 清洁智慧供热前景可期

    凭借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供热正逐步从传统的燃煤、燃气为主,转向多能互补、智慧调控的新型能源体系,整个供热行业朝着低碳化、智慧化方向加速迈进。

  • 超充驱动新能源重卡向长运距突破

    今年以来,新能源重卡持续热销,相关订单纷至沓来,企业间各项合作密集落地。例如,近日三一重卡与数启未来完成首批30台新能源重卡交付,双方绿色物流领域合作迈入新阶段。

  • 构网型储能技术部署站上风口

    多家研究机构指出,全球需要进一步扩大储能技术部署规模,尤其需要重视构网型储能技术。

  • 全国统一碳市场顶层设计出炉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 电碳算协同赋能数字经济 可信互联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8月29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电算筑基·可信互联:构筑电碳算协同与能源数据要素流通新范式”交流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 中国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 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 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

    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2008年我国探索试验“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以来,累计产量已超500万吨。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 今夏为何不缺电?

    面对屡创新高、体量巨大的负荷考验,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 新能源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 车网互动普及仍需多方发力

    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正在开启一场“双向奔赴”的能源交互。

  • 百万千瓦级项目启动在即 “绿电直连”将重塑能源消费格局

    “绿电直连”将为新能源消纳打开重要空间。

  • 雪域高原用上稳定绿电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能加娃光储电站、藏木水电站等项目现场,探访雪域高原背后的用电故事。

  • 独立储能能盈利吗?

    价格严重倒挂,引发行业对独立储能盈利能力的担忧。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程中,独立储能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