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历史性突破50%,1.6万余个高危岗位实现无人化替代,煤矿安全高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和消费市场之一,不仅在消费增长、供应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还在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与低碳融合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
“然而,当前绿电直连在政策与经济层面仍面临较大风险,电价责任如何划分、负荷资源如何对接,以及欧盟认证等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在日前召开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上,有业内专家直言,唯有让企业切实看到绿电直连带来的盈利前景,才能有效推动其积极参与。
为推动华中(东四省)电力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内电力余缺互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电力保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经济运行,近日,华中能源监管局发布《华中区域(东四省)省间电力互济市场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持续推进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贡献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各国共谋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持续贡献力量。
当前,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电网调度精准性、生产运维智能化、应急处置时效性等要求不断提升。空间信息技术以全域感知无死角、广域协同高效率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价值。
8月30日,由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00兆瓦时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
凭借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供热正逐步从传统的燃煤、燃气为主,转向多能互补、智慧调控的新型能源体系,整个供热行业朝着低碳化、智慧化方向加速迈进。
今年以来,新能源重卡持续热销,相关订单纷至沓来,企业间各项合作密集落地。例如,近日三一重卡与数启未来完成首批30台新能源重卡交付,双方绿色物流领域合作迈入新阶段。
多家研究机构指出,全球需要进一步扩大储能技术部署规模,尤其需要重视构网型储能技术。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8月29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电算筑基·可信互联:构筑电碳算协同与能源数据要素流通新范式”交流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7376万千瓦 1.68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2008年我国探索试验“海上稠油热采”模式以来,累计产量已超500万吨。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开发的国家。
面对屡创新高、体量巨大的负荷考验,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正在开启一场“双向奔赴”的能源交互。
“绿电直连”将为新能源消纳打开重要空间。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能加娃光储电站、藏木水电站等项目现场,探访雪域高原背后的用电故事。
价格严重倒挂,引发行业对独立储能盈利能力的担忧。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程中,独立储能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日前,自然资源部组织7个石油天然气探矿权挂牌出让,涉及甘肃、辽宁和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多个区块,其中包括甘肃碱洼盆地高台1、2区块、鄂尔多斯盆地华亭区块、静宁区块,辽宁张强凹陷南部和阜新盆地阜新区块,以及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03区块。在业内看来,此次集中挂牌出让,意味着我国新一轮油气勘探开发热潮启动在即。
原本主要作为中国光伏制造出口欧美“跳板”的东南亚,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发本地市场、参与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前沿。
8月19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明确指出,光伏产业各方须深刻认识规范竞争秩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走向技术和服务竞争。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50.8%;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1%。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
记者近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