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朱学蕊 2025-09-17 17:11:10 中国能源报
图为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隅。
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图为漳州诏安工业园区星辉大道两侧入驻企业。
吴洲萍/摄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焕新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含绿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到“零碳园区”,并部署“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近期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各地零碳园区建设同时按下“启动键”、迎来发展期。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近年来不断推动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不仅将美丽园区建设列为“深化生态省建设 打造美丽福建行动”的六大任务之一,更锚定“到2035年,美丽园区建设实现全省全覆盖”的清晰目标。
园区亮丽,绿动八闽。当前,福建拥有3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55家省级绿色工厂、48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7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这份绿色“成绩单”背后,有园区用能系统变革、绿色低碳改造、减碳降本增效的新方案、新技术,更有政策落地和机制创新的新思路、新探索。
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走进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探访园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对面,发现和感受山海画廊的绿色实践。
用能变革——分布式能源成效显现
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战略,先后建成包括火炬园、同翔高新城、火炬(翔安)产业区等在内的多园区产业发展大平台,是厦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及厦门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也是国家级绿色园区。
位于火炬园的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华数能”)展厅内,一块可视化大屏实时显示年、月、日的发电量和收益情况。这些数据,来自该公司火炬园智能园区光储充微网系统。
据科华数能总裁崔剑介绍,该系统由520kW光伏系统、500kW/500kWh储能电池组、油机系统、微网控制管理系统组成,日发电量500千瓦时,基本能满足企业自身的日常办公需求,余电还可上网;年发电量约60万千瓦时,年节省电费约39万元、节约标准煤约181吨、减少碳排放约390吨。“投用近10年,这套功能完善的系统完成30多项微网储能实验项目,为工商业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方案。”
在火炬高新区,类似的绿色方案持续涌现。
火炬(翔安)产业区一隅,2022年并网发电的ABB工业中心绿色微电网项目,基于“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于2024年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其中,10万平方米的屋顶光伏贡献50%的用能,每年减少碳排放1.34万吨;基于先进算法及技术,实现园区“源网荷储”精准调控;作为厦门首个云边协同虚拟电厂,可实现20%负载无感调控,高效平衡用电低碳化和经济性。
工业绿色微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是火炬高新区厚积绿色底色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园区已建成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含在建)超过300MW,清洁绿电不断点亮楼宇、工厂和车间。
目光从地市转向区县。
在国家能源局首批全国整县光伏推进名单中的漳州市诏安县,以屋顶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同样为园区增“绿”。位于诏安县的福建省省级重点开发区——诏安工业园区内,屋顶光伏成为不少企业厂区里的“风景线”。
在国内目前最大的微藻DHA生产和供应商——润科生物工程(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科生物”),安装在办公楼和厂房的2.8MW屋顶光伏年发电量380万千瓦时,帮助企业实现绿电自给、余电上网,每年可节省成本约300万元。
在福建新胜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胜达新材料”),部分厂房屋顶安装光伏1426.8kW,年发电量达162万千瓦时,占企业用电量的1/2,年节约成本113万元。该公司还计划安装二期光伏913.92kW,持续增加绿电供能。
“近两年,诏安工业园区推进4项分布式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替代及高效设备应用,建成2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45MW,年发电量达31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0.24万吨。”诏安县副县长朱添泉介绍。
绿色“智”造——节能降耗同步降本
创建美丽园区,离不开绿色制造。
工信部今年1月公布的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厦门新增的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均来自火炬高新区,其中位于同翔高新城的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同步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一条近百米的参观通道,首个参观点陈列不同型号的电芯“拳头”产品,搅拌、涂布、模切、卷绕电芯、激光焊接、入壳、注液等一系工艺流程随后一一映入眼帘……漫步在海辰储能智慧工厂,隔窗目睹环环相扣的储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不禁心生疑问:“工艺如此‘复杂’的工厂,绿从何来?”
对此,海辰储能董事、副总裁庞文杰揭晓了“密码”——使用绿电和数智化节能降耗是关键。
首先,产业园自建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采购绿电,2024年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其总能耗的47%以上;其次,依托智能化设备与技术改造实施绿色升级,例如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物联网技术,对动力管道、分散设备、子系统实施在线监测和控制,确保生产工序无缝衔接与高效运行,并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能效。同时,实施更换节能冷却塔、供水泵降频运行、清洗房去离子水节水改造等一系列节能项目,全方位降低生产能耗。(相关评论见3版)
“通过生产运营高效管理、资源优化、清洁智能生产等,我们为园区内企业树立绿色制造标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助力园区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庞文杰说。
一个标杆工厂、一家龙头企业的实践,园区绿色发展后劲可见一斑。
放眼火炬高新区,其依托国家级绿色园区优势,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已悄然成型——自2019年起,园区先后有2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38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7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
走进诏安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制造的引领作用也在显现。
润科生物和新胜达新材料先后获评2023年度省级绿色工厂、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在福建省工信厅日前公布的2025年度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中,诏安工业园区又有两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
作为海洋生物企业,使用绿电、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都成为润科生物创建绿色工厂的“加分项”。润科生物总经理陈志坚介绍,除了自发自用绿电,企业实施的综合供热节能工程技改项目,将2台小型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锅炉,锅炉蒸汽用于藻油、油脂产品生产加工,将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我们还购进多台新型磁悬浮空压机及集控系统,替换老款活塞式空压机,每年可节约用电30万度,能有效降低噪音、人工成本和能耗。”
制度护航——因地制宜增添新“绿”
福建园区众多、资源禀赋各异,绿色转型更需因地制宜。
从完成《厦门火炬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厦门火炬高新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等规划文件,到印发《同翔高新城碳达峰实施方案》,再到成立同翔高新城碳达峰实施工作专班,推动形成《同翔高新城低碳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同翔高新城低碳建设技术导则》,聚集35000家企业的火炬高新区,立足制度保障、技术导则等关键环节,探索园区低碳发展新路径。
绿电绿证服务,即是案例。
今年6月,福建省首个政企共建园区绿电绿证服务站在火炬高新区揭牌。两个多月来,园区积极收集企业绿电需求,形成动态清单,供电企业及时更新省内绿电项目信息,匹配企业用能需求,形成“需求牵引—资源对接—落地实施”的高效闭环,实现绿电送企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进园区,赋能企业“碳”路全球。
针对国家层面大力部署推进的零碳园区建设,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建设管理处处长吴建昌透露,目前火炬高新区正以“园中园”方式,推进零碳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向零碳园区对标看齐。
而在诏安县,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开展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正赋能园区低碳转型,立足实际的绿色发展新举措、新规划也在加速酝酿。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诏安工业园区当前以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婴童文化创意、新材料新能源、精密机械制造为五大主导产业,同时结合漳州市推进“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战略,大力发展肉牛、肉鹅屠宰深加工产业链项目。
“园区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突破能力相对较弱,加之传统制造业工艺落后、设备老化,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转型进程。”朱添泉坦言,诏安县已经明确“十五五”期间节能降碳的主要工作思路,即推动绿色新产业发展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两方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节约和循环利用两手抓提升进工业能效。
“全县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和低碳环保装备供给,并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引导全社会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通过加强能效设计要求、严控产能和落实能耗‘双控’等方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且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朱添泉介绍,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典型工艺流程,探索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资源的循环链接,提高综合资源利用效率。
园区向“绿”,也给更多能源企业带来机遇——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培育炬晟能源、科华数能、清源科技等一批具备新能源开发运维能力的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对接园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求。
在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的热负荷增长需求,吸引能源企业落地热电联产项目,助力提高园区供热安全性及能源利用效率,落实地方节能减排政策。
在泉州,能源企业助力晋江市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高质量综合能源供应系统,未来多能联供、耦合发电将推动园区和企业向“绿”发展。
…………
山海相依、青峰叠翠,从空中俯瞰八闽大地,一个个焕“新”生“绿”的园区,正为美丽福建“高颜值”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满一周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