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金秋大地,丰收号子响起,从南到北迎来沉甸甸的收获。趁着两季轮作间隙,不少地方通过施用生物菌剂、种植绿肥作物、秸秆还田等方式,给土壤补充肥力,为下一季播种做好准备。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7.08万亿元,进出口同比基本持平,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其中,8月份进出口规模,连续3个月实现环比增长,相较于今年的月度数据,处于历史同期第二高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效投资在短期内创造新的需求,在中长期形成新的供给,对我们巩固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意义重要、作用关键。
当前,我国诸多领域都在向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经济新业态越来越丰富。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价值释放的过程中,数据交易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每一处工业遗产背后都有故事。一根根烟囱曾是工业化的象征,也藏有不少人的记忆。时光流转,产业更迭,许多老房老厂完成了历史使命。但那里的车间机床、一物一件,是珍贵的工业遗产,也是城市的文化富矿。
文旅装备不断更新,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说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加速回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消费不断升级的趋势。
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能够产生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提高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更好地创造需求、引领消费。
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不仅为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惠及民生福祉。
商务部等13部门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家装行业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引导企业增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家装行业健康发展。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仅要发挥好财政作用,保障长期的公共资金投入,还需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激励企业积极投入基础研究。
当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有不少难点堵点,呼唤好政策、好环境。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全要素、多维度服务,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才能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近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有利于引进各种优质生产要素,也有利于促进国内服务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分享各地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的实践探索。
各国走稳走好“一带一路”这条繁荣之路,将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为人民幸福提供坚实支撑,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遇,就能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2021年以来,广东连续两年共投入4亿元支持烘干项目建设;湖北去年启动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对粮食烘干实行叠加补贴……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粮食产后处理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暑假旅游等服务消费明显回暖,对消费扩大支撑作用明显。透过火爆的暑期消费,我们可以捕捉到许多促消费、稳增长的启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并提出,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经济。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探索推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依托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家中,受到老年人和家属欢迎。
随着电商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重视消费者权益和消费体验,既是平台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赢得市场的法宝。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集聚发展要素,更好地发挥他们引领推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作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带动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激发“集群效应”破解研发难题。加强协同创新,强化集群攻坚,合力打造共解难题、共享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圈”,才能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含金量”。
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储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网联等技术的演进,再加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前景广阔。
上午10点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幸福餐厅,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早早前来就餐。等到中午12点左右,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到来,打菜窗口前又排起长队。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社区食堂逐渐走红,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逐渐成为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