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把国货品质提升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内涵为底蕴,以高标准高品质护佑品牌健康成长,国货和国货品牌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的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更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总体回升态势,还需要金融持续发力、提供支撑。促进经济金融循环更加畅通高效,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为完成今年既定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筑牢稳固有力的基石。
针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的问题,还是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共生共荣。坚持创新驱动,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投资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在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增长呈现了较强韧性。
瞄准市场需求,葆有前瞻眼光,协调好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关系,实现政策协同发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制造业转型升级必将活力无限、潜力无穷。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8亿人。如何破解养老难题?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个有效举措。
不久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提出具体政策落实措施。城中村改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积极稳妥把这件好事办好,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安全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才能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畅通,实体经济才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良好的纳税信用是企业的一笔重要无形资产;诚信征纳的税收营商环境将助力广大经营主体实现更好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了今年1-10月外贸数据: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4.32万亿元,增速由前三季度同比(下同)微降0.2%转为增长0.03%。其中,10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54万亿元,增长0.9%。我国外贸向好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
我国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是“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的有力印证,更是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拓的生动写照。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更新保护的技术和理念,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古人的智慧也可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既属于长江经济带,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应如何理解区域协同融通?
抓住机遇、用好优势,不断复制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培育更多高端制造新名片,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到强、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立足关键节点提质增效,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让海洋牧场释放更澎湃的发展动能。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有序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推进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实施,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筑牢“蓝色粮仓”,渔业良种是关键。要在提高引进、研发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量与质并重,才能实现种业、渔业、产业齐头并进。
经济恢复中遇到的问题,许多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完全能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逐步解决。
作为赋能手段,无论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还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人工智能都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潜能”。
当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需求和绿色消费需求,将催生一个规模巨大的绿色市场,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电商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生鲜采购员犹如田间伯乐,奔走乡村,寻找美味好物;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的农业经纪人队伍从乡村出发,四处拓展农产品销路。
金融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