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年来,湖北利川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独特气候条件和良好自然生态,积极打造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7月1日起,《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部专门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聚焦技能人才关心的问题,对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作了相关规定。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场马拉松,需要耐心与定力。
“好房子”关键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让人民群众住得健康、用得便捷。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完善标准、政策、技术和产业体系等多方面努力。
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部署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北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出台赋权改革激励、搭建转化捷径、概念验证助力等改革举措,努力让各类创新主体“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推动科研与市场相向而行,帮助科技成果加速跑向市场。
推动完善层次更丰富、专业化程度更高、耐心更持久的创业投资服务生态。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种子播撒田野,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向“新”而行。地块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大显身手”;小田整合成大田,现代化机械设备联合作业场景壮观……一幅有“智”也有“质”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不仅有助于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是为进一步创新铺路。
应对新挑战,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应变求变,围绕加快推动更高水平的科技开放,着力塑造与国家实力地位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开放创新格局。
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给农村职业经理人以有力支持,为想做事、能做事的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节能降碳工作,需要继续以因地制宜为方针,以可行方法为追求,拓展节能降碳攻坚领域,拓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要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宝贵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塑造就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来,一些招商洽谈会、投资促进会、城市推介会在各地密集举办,目的是推进高效交流与合作,更大力度促进招商引资。一个新的趋势是,懂行业、懂产业、懂企业的“内行招商”,往往效果更好、效能更高。
用好包括碳账户在内的创新机制和实践,让群众得实惠、享便利,自觉参与绿色低碳发展。
近期,广东省有关部门召开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会议提出,抓好52个乡村地名重点镇建设,完成乡村地名排查、命名、设置地名标志、信息采集、信息入库上图、制设“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应用等任务。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文化旅游让旅行增添了绿色、生态、健康元素,满足消费者休闲、养生等多样化的需求。
要通过政策举措助力广大经营主体降低成本、见到效益、稳定预期、增强信心,推动实体经济轻装上阵,让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加稳固。
这些年,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各环节赋能提质增效,粮食仓储设施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储运减损关键技术不断提质升级,绿色科技在守护大国粮仓、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中扮演重要角色。
拥有强大的基础软件,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反之,如果缺少强大的基础软件,其他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博物馆等场所延长开放时间至夜间,让市民和游客更容易接触到文化艺术瑰宝,也活跃了夜间消费氛围。以此为起点,做好相关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夜间经济必将更加繁荣。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推动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让经营主体在更广空间里施展拳脚,打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招标投标市场是重要着力点。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有待增强,产业发展战略纵深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急需立足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单产达449.5公斤 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2023年,山东粮食生产取得优异成绩,让“齐鲁粮仓”更加充实、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