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文旅消费总量稳步增长,越来越多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各地应顺应消费新特点,着力让“流量”变“留量”。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持续探索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加快培养领军人才。
提高政府投资效能,要统筹总量和节奏、求绩问效、优化结构、更好激发“民间资本”热情。
今年春天,江苏省无锡市丁蜀机场“空中赏樱”专线在樱花盛开期日均起降超30架次,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春日美景的新视角。目前,低空应用场景仍在不断丰富,从“赏樱游”到“城市游”,更多特色低空旅游项目正在酝酿。
近年来,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各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制造业产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不断发生变迁,形成动态发展的全球产能格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决定的客观现象,需要科学理性的认识。
不断丰富创新的文旅供给,既催生了高人气、引来了客流,也延长了产业链,带动酒店、商业街等消费场景“多点开花”。
近期美方一些人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中国产能冲击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作出了有力回应,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予以批驳,认为这些论调毫无事实根据,“宁愿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也不愿面对现实”。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8%。高端智能绿色的新能源汽车适销对路,充分表明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完全是伪命题。
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这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肯定。
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出口增多,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体现出中国新能源产业依托完善的产供链体系、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
透过数据之“形”,读懂发展之“势”。深入分析中国经济“一季报”,我们能够更好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从而看清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和大逻辑,不断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五一”长假在即,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旅游预订较2023年同比增长60%,市场热度在去年高位基础上稳中有增,特别是国内中长线旅游和出境游预订量增幅明显。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推出各种文化产品,丰富百姓假日生活,引领假期文化消费热潮。
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量子计算机必将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每一辆中国新能源汽车,每一个中企承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每一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中外合作,都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向世界提供优质产能的最好例证。
因地制宜推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将产生一举多得的效益,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展区,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作为消博会的“头回客”,浙江企业“葳芸”展出了自主设计的8套旗袍——或时尚飘逸,或华美绚丽,或雅致端庄,成功抓住各国观展人士的眼球。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秉承“稳中有进”的理念,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智慧公路试点项目,京雄高速去年底全线通车运营。它拥有敏锐的“五官”、密集的“神经网”、会思考的“大脑”……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这条高速公路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行设施,更是可感可知、能听会言的智慧体,是“智慧的路”。
各展其长,同向发力。让“看得见的手”握好“看不见的手”,就能既发挥政府集中力量、统筹协调的作用,又运用市场化方式盘活资源、激发活力,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充满着新机遇,这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共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更多外资企业正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据预测,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如何在广阔的市场中占据先机,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并让政策充分发挥促进城乡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是对市场各方的重要考验。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到1.2万家,同比增长20.7%。这不仅是外资企业对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投下的信任票,更是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经济发展韧性显著的有力证明。
今年以来,从黑龙江哈尔滨冰雪旅游到甘肃天水麻辣烫,再到全国各地的踏青赏花,在假日效应的带动下,文旅市场春潮涌动、活力澎湃,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