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评论 > 列表
  • 让更多精准服务惠及新型经营主体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集聚发展要素,更好地发挥他们引领推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作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带动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共同发展。

  • 科技创新需要激发“集群效应”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激发“集群效应”破解研发难题。加强协同创新,强化集群攻坚,合力打造共解难题、共享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圈”,才能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含金量”。

  • 推进“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储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网联等技术的演进,再加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前景广阔。

  •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

    上午10点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幸福餐厅,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早早前来就餐。等到中午12点左右,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到来,打菜窗口前又排起长队。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社区食堂逐渐走红,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逐渐成为消费者。

  • 以更优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 扫码消费岂能变成“强制关注”

    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出新天地

    加快推进交旅融合,交通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将日益放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性、互补性将逐步显现。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促进消费是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今年暑期,多地组织开展各类消费季、发放多种消费券,着力提振消费。

  • 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围绕“沿边”“跨境”大力创新

    作为我国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的3个自贸试验区之一,云南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特点是沿边,最大的特色是跨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今年上半年,云南农产品出口货值保持西部地区第一。

  • 精准政策为企业添动力

    围绕减税降费、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多地多部门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完善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将政府补贴、政府奖励、税收优惠、稳岗就业、人才扶持、融资支持等“政策红包”通过“政策直通车”精准送达企业。

  • 发挥农业保险的支撑作用

    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 让人脸信息得到更有效保护

    小区门禁、账号登录、超市付款……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便利生活的同时,技术的不规范使用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挑战。

  • 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本期大家谈推出3篇来稿,探讨如何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 算好交通建设投资“两本账”

    今年以来,一个个交通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一张张“施工图”正化作“实景图”。广泛覆盖的公路、四通八达的铁路、星罗棋布的港口、联通内外的机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关系民生福祉。

  • 做实社区养老“关键小事”

    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的组成部分,事关亿万老年人晚年幸福,尤须凝聚合力。近些年,重庆探索延伸专业化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机构承担运营的养老服务中心,开通了面向社区的绿色诊疗通道,使老年人在危急情况下获得救助有了有力保障。

  •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涉及“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及时制止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侵权行为”等多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成效。

  • 以“链”为名,共创未来

    8月20日,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进入开幕倒计时100天。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链博会”预计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举行。

  •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才能更好助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 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算力融入传统制造业,参与生产过程,可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算力融入新兴产业,促进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发展,成为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驱动力。

  • 以改革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聚焦关键问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定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断添砖加瓦。

  • 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便捷

    不断完善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让充电服务更具便捷性和经济性,确保充电基础设施“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需要,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 激发本土产业比较优势

    犹记得几年前到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时,当地待客,往往泡茶;如今,一杯手冲咖啡,成为“标配”。“左手咖啡右手茶”,形象标示着普洱市的产业特色。

  • 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废弃地变身小花园、脱皮墙旧貌换新颜,“面子”更好看;下楼有电梯、出门有菜市场、幼儿园,“里子”更好住……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

  • 发挥财税作用 促进发展增“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制度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本手段。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到加大环保研发投入,从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到提升生态产品价值,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到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财税不仅是提供财力保障的“钱袋子”,更是引导带动全社会护绿、增绿、谋绿的“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