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强化县域综合治理,做好服务提质工作,就能为文旅热起来、火起来提供有力支撑,让游客更满意。
做好取与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既谋一域,也谋全局,既关注发展前沿,也守住民生产业,综合研判、科学取舍,才能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就更好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
2023年,福建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实践证明,资源在哪里,哪里就是拓展食物的空间。
最近一段时间,消费市场活力十足。从餐厅到电影院,从旅游到休闲,从线上到线下,消费各领域多点开花,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消费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为观察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窗。
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立后破”,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我国旅游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对在线文旅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融合传播、新媒体传播、短视频直播等已成为在线文旅的传播新业态。
透过广交会这一“外贸风向标”,可以看到中国外贸正不断涌现新增长点,“中国制造”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实践证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就能破解发展难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着眼未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走好特色路、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就一定能让百姓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
开放,不仅需要物流的连接、贸易的畅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环境的涵养,不仅需要看得见的硬条件,更需要看不见的软环境。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农村电商大有可为。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一个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将逐步建成,不断助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谋创新、优质量、树品牌,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优化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让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易找到、看得清,有助于营造更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对西部地区而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让愿意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头雁领飞,雁群高飞,让各类人才尽展才华、大显身手,定能为乡村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把故乡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生机勃勃。
放眼神州大地,新兴产业正涌动活力、向阳生长。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必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
“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创新,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多个出行平台数据显示,县域市场酒店预订订单、景区门票订单、旅游订单的增速均高于一、二线城市,小城市、小众景点在文旅大市场中的分量正在加重。
实现城市城区空间范围确定的标准化,是科学实施城市统计监测、规划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如何延续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进而将其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