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刘志强 2024-05-15 18:24:38 人民日报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谋创新、优质量、树品牌,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直播间购买了一件国货潮牌T恤,一入手便喜欢得不得了,列出一连串优点:外观简约、设计时尚、版型合身、面料舒适,价格也实惠。朋友感慨,国货“质优物美”,难怪会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潮品”。
从服装、美妆、文创产品,到家具、家电、新能源汽车,这些年,国货“潮品”越发受到市场青睐,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制造业持续不断的成长进步。
成长进步,体现在对消费者需求更深刻的把握、更精准的满足。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具备“主场之利”的中国消费品企业,往往可以更快地响应消费者需求。像儿童电话手表,中国品牌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品牌更早意识到中国儿童使用智能手表的需求和特点,及时推出产品、抢占先机。“近水楼台先得月”,随时发现需求、及时响应需求、有效满足需求,中国品牌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机遇。
成长进步,体现在产品质量、功能的全方位提升。随便走进一家大型商超逛一圈,便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品牌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创新的意识和水平也越来越强。像服饰产品,有打“面料”牌的,防晒、防风、透气、绵软、自降温、自升温,五花八门;有打“样式”牌的,中式、西式、中西合璧、“未来感”,琳琅满目。文具类产品更是“脑洞大开”,单拿学生用笔来说,有的完全“静音”,有的可涂擦,有的附带个小风扇,真正做到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些年,中国品牌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新品开发持续加力,工业设计、智能制造水平逐步提高,供给越发多元、优质,也越发赢得市场认可。
成长进步,也离不开企业为树品牌付出的持续努力。塑造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各环节综合发力。特别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消费品企业,尤其要在营销环节下足功夫。这些年,数字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给消费品企业带来不少利好:从传统的媒介推广、网络电商,到新兴的直播带货平台、生活服务类APP,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渗透市场、吸引注意力、促成购买行为的几率越来越高。日益发达的快递物流,也有效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抓住这些机遇,广大消费品企业积极开拓、主动作为,收获了更大认可、更多机会。
抓住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的契机,坚定不移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消费品工业实现了进一步成长。截至2023年9月,我国规模以上消费品企业达18万家,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的38%,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人文化自信愈发坚定,理性消费观念不断提升,更多消费者开始主动选择国产品牌,并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产品的了解,提升“二次消费”意愿。随着中国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这样的“正向循环”将为中国消费品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谋创新、优质量、树品牌,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时评:让食品“小标签”发挥大作用
下一篇:市场漫步:让电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