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评论 > 列表
  • 现场评论:土特产里的“因地制宜”之道

    发展产业,既要“低头看路”,立足一地,也要“抬头看天”,融入大局。如此,才是真正的因地制宜。

  • 评论员观察:土地上“长出来的礼物”

    曾经“没想到”“不敢想”的事变成现实,发展节奏与质效上的“反差”恰是活力中国的体现,技术出海、圈粉世界的“延展”恰是自信中国的姿态。

  • 和音:海南自贸港成形起势,开放中国的生动缩影

    作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海南自贸港已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充分彰显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共促发展的开放胸怀。

  • 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随着暑期到来,消费市场涌现出不少新看点。

  • 观象台:万家灯火处,宜居乐活图

    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值得期待。

  • “个转企”不只是名称之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公布《关于推进高效办成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加大培育帮扶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化“个转企”办理流程,降低转换成本。

  • 音乐节,人文经济的“年轻叙事”

    为爱好买单,为快乐投入,年轻人正用“敢想敢追的热爱”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激活经济发展新的可能性。

  • 人民时评:新能源汽车里的经济活力

    中国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深入扩大对外开放,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

  • 人民观点: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和合共生

    百年变局之下,人类命运与共,“同球共济”、和合共生是人间正道。

  • 人民论坛:桃子更甜的密码

    桃子为什么甜?最近,中国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成果,揭开了“甜蜜原理”:一种特殊蛋白质,在桃子积累蔗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培育风味更好的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提振消费政策应乘势而上早出尽出

    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较去年全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这是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显效的结果,也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下半年,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宜乘势而上,推动各类可感可及举措早出尽出。

  • 口碑是保险代理人的“金杯”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保险销售人员职业荣誉评价体系,对代理人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客户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价,有利于更好激励保险代理人树立正确从业观念、提升服务能力。

  • “以竹代塑”,让生活多一个“竹选项”

    当越来越多的竹吸管替代塑料管,越来越多的竹篮走进菜市场,我们改变的不仅是消费习惯,更是在重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 人民时评:让好收成带来好收入

    如今的麦收,真是越来越有科技范儿了。收割机装上北斗导航,开得笔直;人工智能平台瞅准收割时机,指挥机器下地;全国的收割机在哪儿忙活,调度平台上一目了然;麦粒掉得也少了,丰收的底气更足了。今年夏收,80多万台收割机在田里跑,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

  • 人民观点:透过潍坊风筝、鹅肝看发展的“精准定位”

    一个城市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做大做强自身优势?不妨以山东潍坊为案例一探究竟。

  • 新知:精准农业,潜力几何

    去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精准农业技术与中国最佳实践》报告,分析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多个优秀案例。大江南北、沃野田畴,精准农业实践正结出越来越多硕果。

  • 和音:向“新”而行 动能澎湃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向“新”而行的中国经济将行稳致远,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 纵横:为无堂食外卖立规矩

    食品安全大于天,干净卫生是行业的底线。立规矩、强管理,以治理创新护航新业态健康发展,必能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 评论员观察:因何奔赴一座城

    “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活力蕴藏在人气之中,城市运营要始终眼中有人,用接地气的办法吸引人、凝聚人。

  •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正当时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 观象台:跑出共赢加速度

    中欧班列不仅沟通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也连接世界制造与中国市场,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 让车企六十天账期承诺实打实兑现

    小鹏等车企最新启动与供应商签署协议,重点车企“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从纸面走向现实。这是行业“反内卷”的关键标志之一,对维护市场公平、保障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现场评论:“首发”如何变“长发”

    走进上海南京东路的百联ZX创趣场,仿佛穿越“次元壁”,瞬间被拉入全新时空。动漫商店前购物者排长龙,年轻人在不同IP场景前拍照,大屏共创等活动吸引众多观众……

  • 暖闻热评:一粒种子背后的价值追求

    “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了,我们不再挨饿了。”前不久,曾受教于袁隆平团队的非洲农民穆萨,带着丰收的新米来到袁老墓前悼念。不少人因这袋1.2万公里外的新米而动容。

  • 人民时评: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