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乌 犍 2025-07-14 11:26:11 人民日报
【关键词】非洲稻米
【事件】“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了,我们不再挨饿了。”前不久,曾受教于袁隆平团队的非洲农民穆萨,带着丰收的新米来到袁老墓前悼念。不少人因这袋1.2万公里外的新米而动容。长沙的蒙蒙烟雨中,穆萨还带来了一幅油画。画中收割机在稻田穿梭,“这是冈比亚第一座全机械化农场”。一袋粮、一幅画,看似平常,却见证中国种子带给远方的巨变。
【点评】
曾经,受制于各种条件,冈比亚虽然坐拥肥沃土地,粮食产量却不尽如人意。得到袁隆平团队的技术指导后,穆萨的农场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面积翻了30多倍,粮食单产不断增长,实现了“父亲那辈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2024年,冈比亚全国的水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其农业部部长直言“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伙伴功不可没”。
因一粒种子而感怀的,还有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当地将杂交水稻印在面额最大的纸币上,借此感谢中国科学家的贡献。这一袋新米中的朴素、一张纸币上的真诚,让深知丰收来之不易的中国人产生深深的共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家里老一辈人教育孩子时常说,“要节约,咱才吃饱饭几年啊”。物资匮乏已成过往,端着中国饭碗、碗里主要装着中国粮的我们,在横向对比间,更能明白用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地球上约20%人口的了不起。
粮食丰收,靠的是农民的勤劳,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付出。人们崇敬的不只有袁老,还有吴明珠、赵振东、茹振钢等一大批接续奋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他们让中国有条件授人以“鱼”,更有能力授人以“渔”。
袁隆平一直讲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些梦想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过去十几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迈出国门、走上田垄,把好种子播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2022年,非洲布隆迪总统为扎根该国多年的“稻田守望者”杨华德颁授“国家功勋成就奖”;如今,已经67岁的农业专家胡月舫正在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田里,度过第十九个年头的援非时光。杂交水稻已经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海外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在拉丁美洲,北斗导航、植保无人机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苹果种植、面粉加工,来自东方的技术为中亚国家带去减贫致富的希望。回首今年上半年的大国外交,多份合作文本中,农业合作都是亮眼热词。“让更多人吃饱饭”是中国人民的朴素愿景。粮食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基础,粮食技术推广更为全球南方国家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到造福全人类的粮食安全,杂交水稻不仅蕴含着科学精神、创新特质,更凝结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宝贵价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名片。
“种子”不言,会继续把根扎深,为人们开出希望之花。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时评: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