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是观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一个窗口。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家电、家居、数码等领域销售数据再创新高。
有了闲暇时光,是看展、逛街、听音乐会、去户外,还是与朋友小聚、品味美食?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是:统统都要。
既不能等靠要,“抱着水缸喊渴”,也不能一哄而上,“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要立足“家底”,结合新趋势,搞清楚优势是什么、如何放大优势。
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经营主体,以敬畏之心履行每一份承诺,这便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更持久的城市竞争力。
破解淡旺季的问题,必须抓住供需这对关键矛盾,推动供给和需求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
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增加金融资本投入,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源头活水,让“投资于人”落地有声。
让惠民之举产生实效,仅仅把政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良性互动,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使得服务更贴合实际需求。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下,“小体量”更有“含金量”。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中国机遇的再升级,为跨国公司提升竞争力、实现新发展创造了理想舞台。
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最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刺梨的故事。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将9个城市、30个项目列入试点范围,标志着我国车网互动技术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在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是做强产业的关键。
充电宝应当解决电量焦虑,而非制造安全焦虑。召回缺陷产品只是第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做的还有很多。
保持耐心、秉持诚心、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定能在风雨中战胜挑战,拥抱绚烂彩虹。
数字红利不能成为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应导致智能鸿沟。坚持“智能向善”,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公共产品。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与当代需求同频共振,就能让前沿科技在古老传统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开辟“文化+科技”的蓝海。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潜能,努力抢占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制高点,将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良好的消费权益保障机制,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展望新能源汽车未来,技术进步与消费者权益保障定会同步前行。
重视AI安全,不是给这辆疾驰向未来的列车套上枷锁,而是铺平轨道,让其沿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跑得更快、更稳。
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化应用,能够重塑供需关系、提升供需适配度,不断以更好的消费体验增强消费意愿。
“十年磨一剑”,并非简单地重复一件事,而是在追逐时代浪潮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
与其“跟风”,不如“造风”。在未来,新能源车行业更需要一种“长期主义”的格局,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找到擅长的方向和赛道,跑得更远更稳更好。
怎样看待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从制度衔接、渠道开拓、环境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
城市体检是确保规划、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完善规划、改进政策的“最初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