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如何区分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
内蒙古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弘扬蒙古马精神,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果。内蒙古在新的一年如何做好工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记者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
记者从全国总工会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工会驿站18.61万个,覆盖服务职工群众1.93亿人、日服务230.97万人次,全年累计服务职工群众约8亿人次。其中,建成智能化驿站1.18万个、24小时驿站1.21万个。
银行业如何通过数据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获悉: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值为9.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8%,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38.7%,体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银行业数据治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
在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展示了一张报关单:这是2024年全年8838万份报关单中的最后一张,记录了深圳一家民营企业的出口信息,为去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记者从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6967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29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历史新高。
来自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14日春运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1.7亿人次。
为何金融业对数据有着高度的依赖性?
近日,证监会澄清,网上流传的“监管部门指导上市公司1月15号之前释放全部利空”等消息都是谣言,已依法追查消息来源,并将依法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股市谣言的行为,持续净化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环境。
当前,我国科普成效如何,不妨先看两个数据: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4.14%,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2012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启动建设以来,服务线下公众的总人次突破10亿。
首次突破40亿吨大关!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40.2亿吨,同比增长3.9%。至此,自2005年起,长江干线货运规模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内河首位。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8300多万亩,同比增加80多万亩,2024年12月中旬蔬菜产量2170万吨。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成绩单亮眼,推动着经济社会加紧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塑造着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截至11月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
一本科技期刊的质量如何,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重要衡量指标。近日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达到1683,影响因子为1.048。2013年至2022年,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影响力逐年上升。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11月末,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56%,占比较上年末提高9.4个百分点。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人在202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预计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将降至14.1%左右,较2004年的21.3%大幅下降7.2个百分点。
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前不久,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应用速度持续加快,2023年每1万名员工配有470个机器人,密度是2019年的两倍多,升至全球第3位。
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悉:根据行业监测数据,今年截至12月15日,我国航空公司完成旅客运输量70048万人次,日均旅客运输量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1%、较2019年增长10.7%,创我国民航发展历史新高。
近日,国寿养老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表示,要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推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协同发展。
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组网运行,546部雷达组网观测,超7.6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131个国家高空观测站,1300余套沿海 海岛自动气象站……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从太空、天空、地面、海面实时、立体“扫视”地球大气风霜雨雪变化。
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六位经济学家,一起来看他们的解读。
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一系列回升向好的数据,显示出“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力量在增强,积极因素继续增多”,充分彰显了宏观调控的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