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张彦:破壁者的光影人生

汪李萍  2025-06-30 18:21:10  《人民周刊》

人物简介

张彦,男,安徽六安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现任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市工商联执委会副主席、浙江省海高会材料与工程分会会长、宁波市海高会会长、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浙商总会常务理事、甬商总会联席会长及宁波市侨联青年创业联合会会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图为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彦。

 

1992年深秋,西安交通大学宿舍楼下,20岁的张彦攥着15袋滞销奶粉,第一次品尝到商业世界的冰冷。这个面对陌生人会脸红的理工生不会想到,30多年后,他会带着自主研发的光学扩散膜走进三星、LG的供应链,让“中国膜”改写全球显示材料的竞争格局。

从失败的奶粉推销员到全球光学膜行业的领军者,张彦的逆袭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成长,始于将挫折揉进理想的熔炉。当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首次发现高分子结构对薄膜物理性能的重大影响时,当他在通用(中国)研发中心目睹核心技术专利无法服务于国产替代时,当他在宁波雪夜中盯着首条自主生产线的涂布参数终于达标时——那些看似零散的人生片段,早已在“科技报国”的初心下,织成清晰的奋斗图谱。

 

在垄断的壁垒中凿出光明

张彦出生于安徽六安,自幼聪颖勤奋。学生时代,他便以“多学、多思、多做”为座右铭,常对课本知识刨根问底:为什么这个公式成立?如何改进这个装置的功能?这种追问精神,让他在西安交大高分子材料专业崭露头角。1998年,他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化学高分子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他终日泡在实验室,沉迷于材料性能的优化与创新。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某种高分子结构可显著提升薄膜表面粘结力,这让他意识到:材料的微小改变,可能带来产业的颠覆性变革。彼时,国内光学薄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人。张彦暗下决心:学成归国,定要打破这个局面。

回国后,张彦先后在通用(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亚太区担任技术经理与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担任高级产品经理。这期间,他不仅掌握了国际前沿技术,更积累了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经验。然而,外企的“天花板”让他逐渐感到束缚:我们研发的技术专利归属公司,无法真正助力国产替代。2007年,当两位宁波投资人深夜11点在浦东机场等候他洽谈合作时,那个蛰伏多年的创业梦,终于等到了破土而出的契机。35岁的张彦毅然辞职,带着“科技报国”的信念,踏上创业之路。

2007年,张彦在两位投资人800万元初创基金的支持下,成立了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此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征程。当时的国内光学薄膜市场,完全被日韩企业牢牢把控,他们构筑起高高的壁垒,让国内企业难以突破。一台进口的光学薄膜生产线,售价高达2000万元,这对于刚刚起步、资金有限的激智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无力承担。

面对如此困境,张彦和团队没有丝毫退缩,毅然选择自主研发。他们深知,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2008年初,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和反复论证,团队终于设计出首条光学膜涂布生产线图纸。这张图纸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凝聚着团队的心血。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试产时,生产线因精度不足全线崩溃,所有的努力似乎瞬间化为泡影。但张彦和团队成员并未被挫折打倒,他们迅速调整状态,重新审视设计方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同年春节前夕,华东地区遭遇罕见寒潮,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银白。但恶劣的天气无法阻挡张彦和团队前进的步伐,他们怀揣着对生产线的期待,冒雪驱车赶往常州验收改进后的设备。一路上,积雪封路,车辆每前行一米都充满艰辛。历经20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目的地,见到了那台寄托着全部希望的生产线。当涂布参数首次达标时,张彦眼眶湿润了,他激动地喊道:“这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光学膜生产线,我们做到了!”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喜悦和自豪。这条生产线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开启了中国光学薄膜产业自主发展的新纪元。

生产线落地仅仅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2009年,激智科技研发的扩散膜因气泡问题屡遭客户退货。张彦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感慨万千:“那段时间,我每天凌晨两点离开公司,梦里都是膜上的气泡。”巨大的压力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和团队的斗志。为了解决气泡问题,团队成员日夜坚守在实验室,对涂布工艺和材料配比进行反复试验和调整。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行业专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细节。经过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通过调整涂布工艺与材料配比,彻底解决了气泡难题。

在张彦的带领下,激智科技凭借卓越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激智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7年,激智科技的光学扩散膜出货量全球领先,成为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从2007年到2017年,仅仅10年时间,张彦带领激智科技创造了行业奇迹。

 

在产业变革中预见未来

“创新不能跟风,必须超前布局。”2016年,当液晶显示市场还在传统技术中激烈厮杀,张彦已将目光投向未来——他站在行业潮头,预判高画质时代必将到来,而量子点膜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这种材料被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然而,其技术壁垒极高,国内尚无企业涉足。

张彦的决心坚如磐石,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突破光学级水氧阻隔膜与高精密涂布技术的重重壁垒。2017年,首批量子点膜下线,当绚丽的色彩在屏幕上绽放,1000万元的销售额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高端显示材料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从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到重塑光的色彩,张彦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依托领先技术,他带领激智科技驶入了发展快车道,陆续建成多条高性能光学膜规模化生产线,开发出大尺寸、中尺寸、小尺寸等覆盖最全规格且种类最多的自主创新高性能光学膜产品,辉度增益、耐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激智科技被工信部认定为宁波市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1年,由张彦领衔主持的“液晶显示用高性能光学薄膜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光伏产业在“双碳”政策下崭露头角,新能源汽车市场初现爆发之势,张彦敏锐捕捉到薄膜材料在这些领域的无限潜力。“就像当年我们在光学膜上打破国外垄断,现在要在更多赛道上种下创新的种子。”在高管会议上,他以“一轴一带一核心”战略为笔,勾勒出激智科技及其产业链全新的发展蓝图。

作为产业生态的“首席架构师”,张彦深知单点突破只是序章。由激智科技牵头组建的宁波市新型显示创新联合体,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等产学研力量,在新型显示领域破浪前行。他推动浙江功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成立,面对“卡脖子”技术的国际垄断,联合长阳科技等企业,将创新中心打造成产业“造血干细胞”。不仅打破了基础科研与商业应用间的壁垒,更搭建起共享实验室、联合攻关平台,让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在思想碰撞中迎刃而解。3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如同神奇的“孵化器”,精准浇灌着产业链上的每一颗种子。投资宁波勤邦时,张彦亲自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将其打造为基膜领域的“新势力”;入股宁波卢米蓝后,不仅推动技术迭代,更受到小米资本的青睐。如今,卢米蓝的OLED材料也在行业内声名鹊起,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在功能膜产业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张彦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他深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让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2024年,公司在马来西亚投建海外工厂,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标志着中国光学膜技术开始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截至目前,激智科技产品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在全球多个地区设立了销售办事处和售后服务中心。这些分支机构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客户偏好,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激智科技在国际市场上的布局,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和产业崛起的强大势能。

 

心怀大爱助力共富

在科技与商业的舞台上,张彦是闪耀的主角;于社会责任的领域中,他更是热忱的践行者,以爱为笔,绘就温暖与担当的画卷。

张彦始终秉持公益之心,积极倡导企业爱心文化。他发起的公益基金项目与关爱星宝项目如冬日暖阳,为特殊群体驱散生活的阴霾。这些项目聚焦特殊群体的需求,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与温暖,为他们点亮生活的希望之光。

在教育科研的征程上,张彦也是坚定的推动者。他设立的“伯乐”基金,在浙江理工大学为青年教师搭建起追逐科研梦想的舞台,100万元的青年教师奖学金激励他们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同时,他在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等多地播撒希望的种子,设立了超过500万元的奖学金,为国家培育科研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慈善之路上,张彦脚步不停。他与象山县慈善总会携手,签订5年300万元的爱心协议,助力慈善助医、助学、济困等项目,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的保障;与宁波市红十字会达成10年之约,长期定向帮扶器官捐献家庭,让无私奉献的善举得到温暖的回应。

身为政协委员,张彦认真履职,精心撰写并提交10多份高质量建议提案,涵盖人才引进、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等关键领域,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参考。在多个社团要职上,他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作为高校客座教授,他倾囊相授,为培育产业创新人才辛勤耕耘。

站在宁波甬江边,望着激智科技灯火通明的厂房,张彦常常想起创业初期的那个雪夜。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亲手培育的“薄膜种子”,会在这片创业热土上长成支撑中国显示产业的参天大树。当量子点膜在4K电视上呈现出比自然光更绚丽的色彩,当间隙反光膜让太阳能背板的效率提升2.3%,当汽车窗膜隔绝99.9%以上的紫外线——这些微小而伟大的突破,正是一位科技企业家对“实业报国”最生动的诠释。从微观层面的材料改性到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张彦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破壁者”,从来不是依靠蛮勇击碎障碍,而是以智慧为刃,在时代的岩层中开凿出通向光明的隧道。那些闪耀着科技光芒的薄膜,既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见证,更是一代创业者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光影传奇。

(作者为人民健康工会主席)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陶春风:开辟“生态石化”绿色通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