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截至11月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量达到457.41万家,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17.99%。

一本科技期刊的质量如何,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重要衡量指标。近日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达到1683,影响因子为1.048。2013年至2022年,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影响力逐年上升。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11月末,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0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56%,占比较上年末提高9.4个百分点。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人在202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预计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将降至14.1%左右,较2004年的21.3%大幅下降7.2个百分点。

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前不久,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应用速度持续加快,2023年每1万名员工配有470个机器人,密度是2019年的两倍多,升至全球第3位。
记者从中国民航局获悉:根据行业监测数据,今年截至12月15日,我国航空公司完成旅客运输量70048万人次,日均旅客运输量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1%、较2019年增长10.7%,创我国民航发展历史新高。
近日,国寿养老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表示,要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推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协同发展。

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组网运行,546部雷达组网观测,超7.6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131个国家高空观测站,1300余套沿海 海岛自动气象站……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从太空、天空、地面、海面实时、立体“扫视”地球大气风霜雨雪变化。
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哪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六位经济学家,一起来看他们的解读。

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一系列回升向好的数据,显示出“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力量在增强,积极因素继续增多”,充分彰显了宏观调控的有力有效。

解读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信心无疑是关键词。无论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还是重点任务,都传递了强信心的鲜明信号。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在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什么是“熊猫债”?

金融如何促进产业升级?

国家统计局12月13日发布数据: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如何理解守住宏观金融稳定底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怎样理解金融强国的“强”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

我国与主要经济体金融结构比较有何差异?

中国农科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评估,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按2021年产量计,共损耗浪费4.6亿吨食物,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
记者近日从水利部获悉:今年前10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88.5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投资连续3年超万亿元。
近日,就智能眼镜的前景和投资机会,王晶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

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是本届入选最多的国家。至此,中国入选“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全球最多。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每降低1%,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