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评论 > 列表
  •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今年以来,从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执行,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明确;到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上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妥推进;再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一项项彰显温度的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勒出一幅高品质生活的民生画卷。

  • 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观察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后发效应”引人深思。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孵化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初创企业。人们非常好奇,安徽走出了差异化发展之路的秘诀是什么?

  • 更好结合扩大需求和优化供给

    2020年7月启动、连年开展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不断引导消费市场向县乡下沉。2020年下半年、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0%、169%、87%,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 外贸形势复杂多变 保持韧性要有强力措施

    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 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 4%,其中,7月进出口总值为3 46万亿元,下降8 3%。

  • 推动大型商场深度转型发展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集购物、娱乐、餐饮、观影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一站式消费需求,也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 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近日,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其自身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助力传统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

  •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正式揭牌。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广东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广东自贸试验区敢于先行先试,可以说是得益于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 让城市微循环畅通起来

    一项公共服务政策要更好落地见效,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地面公交建设,就是要盯准市民出行习惯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提升服务质量。

  • 农村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管好

    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这不仅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优化了人居环境,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 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创新引领、转型提质,产业升级厚积薄发、成效明显,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 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我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揭开面纱。这份“清单”从最初的190项“瘦身”至现在的27项,既彰显了我国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坚定立场,也有力推动了我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制度型开放。

  • 让民营经济释放澎湃动能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与“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息息相关,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紧紧相连。要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食安封签”,让点外卖更安心

    舌尖上的安全向来备受关注,一次性的“食安封签”,让外卖食品安全真正“看得见”。我们也期待更多创新手段,筑牢外卖食品配送全过程安全防线。

  • 以“含新量”提升文旅“含金量”

    老街区发展,底蕴在于厚重历史,活力在于新颖形式。在“新”字上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不失为促进文旅融合的一个有效路径。

  • 扩大内需,打开增长新空间

    上半年,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国内消费较快恢复,投资持续增长,内需贡献稳步提升。

  • “小城特产”,成长有空间

    将传统产业做出特色,或体现区位优势、或聚焦资源禀赋,让小城专注“单项赛道”也可实现大作为。

  •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 更加重视稳就业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

  •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 文化新业态增长强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营收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7 3%。其中,二季度实现同比增长10 7%,这是继2021年三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单季两位数增长。

  • 既要逆势而上,也要顺势而为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实现既定目标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风雨兼程;穿越惊涛骇浪的航船,更显中流击水之定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不仅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也折射出开局之年的发展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