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无事不扰”,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有事不管”。相反,落实“无事不扰”,更要做到“有求必应”“有诺必践”。
破除与新发展理念不符的体制机制弊端,形成有利于新发展理念落实落地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保险业大有可为,要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抢抓历史机遇,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风险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有机衔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精准定位市场,针对性满足目标客户群的需求,是乡村旅游脱颖而出的一条可行之路。
旅游业和影视、体育、文化、餐饮等业态加快融合发展,催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新供给,为扩大暑期消费提供了有力支点。
发挥好职业教育的作用,有效对接产业需求、市场要求,新职业从业者就能以良好的职业状态、专业精神,与新业态一道加速成长。
东西部协作能够跨区域优化资源配置,让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东西互济中做大蛋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前不久,浙江省出台政策,推进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产品产业,成为当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把打通卡点堵点、解决痛点难点、回应焦点热点变成工作支点、改革亮点,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打通销售、流通、生产各环节堵点,促进产销对接更顺畅,推动消费帮扶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创新的长跑中,既需要企业、科研机构持续投入,也需要政府部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必将结出更多硕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小份餐”食物减损减碳评估报告》显示,平均每单“小份餐”外卖,可减少食物浪费110.23克,由此带来的食物浪费减少比例达53.3%。
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不会变、步伐还会加快,新职业的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
增量是新的增长、新的开拓,是一种向好向上的变化。寻求增量、提高质量,可以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内在要求。
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在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去创新。
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
我国户外运动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要创新财税金融手段促进户外运动行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贴心布局“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精心培育旧厂房“长出”新业态……近段时间以来,宁夏多地加快城市更新的脚步,聚焦群众所思所盼,从群众现实需要出发,带动生活品质不断升级。
前不久,贵州推出“一码贵州·便利回收”二维码,集成多项功能,让消费者能享受到“购、送、拆、收”全链条、高效、便捷的以旧换新服务。这样的举措,为推进以旧换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新职业越是健康发展,越能推动人才队伍壮大、人才效能提升、人才比较优势增强。
当前,许多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域都与数字技术相关,数据已是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如何既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又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