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236.5万千瓦,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6200万千瓦装机目标。
国家发改委9月2日发布关于《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电力中长期市场成员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含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智能微电网等)。
国家发改委9月2日发布的《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和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企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对《输配电成本监审办法》《省级电网输配电价管理办法》《区域电网输配电价管理办法》《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配电价管理办法》等4个重要文件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人工智能+”不断赋能千行百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领域,也迎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关键进程。据业内专家判断,人工智能与能源牵手,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更是能源体系向“智能、安全、低碳”方向的加速进化。
秋高气爽,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作为服贸会的核心专题之一,环境服务专题在7号展馆亮相,也成为观众火热打卡的场馆之一。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焕新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含绿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16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当前,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推动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
近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这是继山西、广东、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西北地区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
近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这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铀资源为何重要?如何唤醒“沉睡”的铀矿?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攻克了哪些科技难关?本期“瞰前沿”揭秘铀矿采冶背后的“黑科技”。
中国海油11日对外宣布,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其中8月12日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创造了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
9月10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日臻成熟。
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9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日前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煤炭智能开采产能占比历史性突破50%,1.6万余个高危岗位实现无人化替代,煤矿安全高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和消费市场之一,不仅在消费增长、供应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还在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与低碳融合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
“然而,当前绿电直连在政策与经济层面仍面临较大风险,电价责任如何划分、负荷资源如何对接,以及欧盟认证等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在日前召开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上,有业内专家直言,唯有让企业切实看到绿电直连带来的盈利前景,才能有效推动其积极参与。
为推动华中(东四省)电力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内电力余缺互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撑电力保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经济运行,近日,华中能源监管局发布《华中区域(东四省)省间电力互济市场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持续推进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贡献者,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各国共谋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持续贡献力量。
当前,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电网调度精准性、生产运维智能化、应急处置时效性等要求不断提升。空间信息技术以全域感知无死角、广域协同高效率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价值。
8月30日,由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000兆瓦时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
凭借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供热正逐步从传统的燃煤、燃气为主,转向多能互补、智慧调控的新型能源体系,整个供热行业朝着低碳化、智慧化方向加速迈进。
今年以来,新能源重卡持续热销,相关订单纷至沓来,企业间各项合作密集落地。例如,近日三一重卡与数启未来完成首批30台新能源重卡交付,双方绿色物流领域合作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