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15日9时16分,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的中国石油深地川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
近期,储能电芯市场出现“一芯难求”的供应紧张局面,头部电池企业工厂基本处于满产状态,部分企业订单已排到明年年初。这一现象引起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中电联日前正式发布了首批51项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涵盖输电杆塔、互感器、导地线等输电基础装备。
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围绕电力市场的改革措施不断。
通过对纳入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的4.84万台高速公路充电设施(枪)的统计分析,自10月1日零时至10月8日24时,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共计516.9万次,充电量达到约1.23亿千瓦时。
记者29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在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古近系岩性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钻获高产油气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
压缩空气储能,简单而言就是“用电低谷存空气,用电高峰发电力”。近年来,压缩空气储能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投资热点。目前,该行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
储量丰富、成本具有优势的盐湖提锂产能,有望再次迎来增长,这次的主场在西藏。2025年以来,国内盐湖提锂产能建设进入密集落地期,藏格矿业、紫金矿业、蓝晓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布局,有望将青藏高原的盐湖提锂规模再次大幅提升。
国家能源局26日发布1—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9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6236.5万千瓦,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6200万千瓦装机目标。
国家发改委9月2日发布关于《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电力中长期市场成员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含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智能微电网等)。
国家发改委9月2日发布的《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力市场运营机构和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企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对《输配电成本监审办法》《省级电网输配电价管理办法》《区域电网输配电价管理办法》《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配电价管理办法》等4个重要文件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人工智能+”不断赋能千行百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领域,也迎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关键进程。据业内专家判断,人工智能与能源牵手,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更是能源体系向“智能、安全、低碳”方向的加速进化。
秋高气爽,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作为服贸会的核心专题之一,环境服务专题在7号展馆亮相,也成为观众火热打卡的场馆之一。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焕新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含绿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16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建设。
当前,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推动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
近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这是继山西、广东、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西北地区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

近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这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铀资源为何重要?如何唤醒“沉睡”的铀矿?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攻克了哪些科技难关?本期“瞰前沿”揭秘铀矿采冶背后的“黑科技”。
中国海油11日对外宣布,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其中8月12日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创造了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

9月10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日臻成熟。

据国家管网集团消息,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9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日前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