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相关投资行为,优化投资行业范围。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开展相关投资,可以投资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科技、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等。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波”持续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相继发布最新观点。
4月8日,多部委联合发布政策稳定资本市场,“中国版平准基金”发声。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好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有效平抑市场异常波动,该出手时将果断出手。
近年来,消费金融服务对提振消费意愿、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保障贷款质量重要性更加凸显,可在优化产品设计、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发力,更好满足长期、大额消费需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拓展基础征信服务,创新搭建了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透过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数据,头部券商国际化业务竞争新格局一览无遗。
在公募基金年报悉数披露完毕之后,2024年券商分仓佣金榜单也随之出炉。证券时报记者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券商抢食的分仓佣金“蛋糕”为107亿元,较2023年的168亿元下降36%,相比于2021年的220亿元也实属腰斩,创下年度“三连降”。
为稳步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起草了《关于印发〈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管理规定〉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于4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2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2月份,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6670.1亿元。
3月31日,2025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向增发投资者说明会召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管理层主要成员与投资者进行线上沟通交流,就财政部注资一事回应市场关切。
近日,上市银行紧锣密鼓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其中“市值管理”成为银行高管的一大热门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3月31日发布的两则公告显示,今年3月,央行开展了8000亿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由于3月有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当月央行实现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1000亿元。
3月,一大批科技主题基金轮番发售,机器人、卫星产业、航天航空、半导体材料设备、芯片、人工智能等“多箭齐发”。科创综指系列基金更是掀起发行热潮,数十只基金竞相登场。
近日,多家银行将消费贷年化利率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持续已久的消费贷“价格战”迎来拐点,市场回归理性。
近日,A股2024年年报披露逐渐进入高峰期,上市公司年报分红备受关注。据统计,截至3月25日,已有32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其中,有225家上市公司拟派发年度现金股利,占比接近70%。
大家都知道,投保了保险,灾后可以找保险公司赔偿损失。保险业具体如何发挥防灾减损的功能呢?
3月30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上交所发布公告,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计划募集资金共计5200亿元。
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并将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列为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具体举措之一。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3月24日公告,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金融制度供给,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更好陪伴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助推科技企业从“幼苗”向“参天大树”生长。
记者选取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3家企业,看科技金融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回看“并购六条”落地成效,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标志案例轮番涌现。展望新篇章,并购重组将继续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激发新活力、澎湃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监督管理,促进代理销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部署有关举措强化信贷对消费的支持,提出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的续贷工作。金融监管总局明确,针对信用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鼓励与银行商定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服务。
记者20日从商务部获悉,2025年1—2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