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3月12日召开银行间市场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民营企业、主承销商、投资人、增信机构等代表参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提出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完善消费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措施。
3月12日0时38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了双工位发射能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者连线三位嘉宾,共同讨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难点,如何通过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庄教授,来我这当‘科技副总’吧!出政策了,你现在可以既当教授,又在我们公司任职。”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庄仲滨至今仍清晰记得2023年10月12日接到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才华电话邀约的那个中午。
2023年6月28日上午,福建湄洲湾,海天一色。跨海大桥上,两列CR450试验列车风驰电掣交会而过,相对时速高达891公里。
2025年全国两会,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收购存量商品房政策方面又有较大突破,不仅首次提出“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还明确提出“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收购用途方向。
当前,中国有40多万个行政村,超200万个自然村。广泛分布的村庄有着不同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产业基础,如何让它们实现更好发展?
连日来,国际社会持续聚焦中国两会,高度关注“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议题,也注意到“具身智能”“瞪羚企业”“投资于人”等新概念新提法。海外人士普遍认为,从两会热词中,人们更加鲜明地感受到今日中国的满满活力和勃勃生机。
国家税务总局11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叠加存量政策落地见效,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年龄不再成为标签,创造一个没有歧视的就业市场。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3位部长接受了记者采访。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会场内外的一些瞬间令人难忘。
在3月11日的“代表通道”上,湖南中车株洲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代表介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
“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打开销路是关键。”3月11日,走上“代表通道”的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代表说。
“人才认定不能只看论文、专利、职称等‘帽子’,应更多让企业自己说了算。要探索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模式。”近日,在东部一经济大省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来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的多位人大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吸引人才、完善人才认定机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提振消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2025年十大政府工作任务之首。
作为民生关切的话题,医疗内容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备受关注的部分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连续第二年提及“创新药”——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全国人大代表对审议报告的“来劲”其实是对公平正义的“来劲”。今年的“两高”报告中,被不同代表团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起的“加分项”是“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基础制度规则如何完善、要素流通渠道如何畅通、“内卷式”竞争如何整治……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进行了大量讨论。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不久前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乡镇,例如提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