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蛇年春节前,汽车消费等来重大利好。
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待发布)“5大技术群+26个专题”,聚焦重大技术突破、新量产和应用规模显著提升的三类技术,整理总结并发布“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中国汽车报》记者以此为基础,展望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书写新技术落地的又一篇章。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得益于“两新”政策持续发力、汽车产业加快转型,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超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京津冀自动驾驶实现跨域全场景应用,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里程4311公里,完成测试里程6000余万公里,打造了国内最大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应用场景。
2025布鲁塞尔车展10日在布鲁塞尔会展中心开幕。比亚迪、上汽大通、红旗、小鹏、奇瑞、零跑等10余个中国品牌携新车型、新技术参展,并就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等趋势与业内人士展开交流。
“前路漫漫,勿忘充电”,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新一年的充电市场也出现新一轮热潮。
短短一年时间,中国汽车就实现了一次高端化逆袭,背后是近7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积累,也是产业链各环节的高端化突围。
面对里程碑式的2025年,汽车行业将会有哪些新动向与新变化?
从2023年开始,“内卷”这一网络流行语,开始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多个行业因竞争日趋激烈,透露出越来越卷的苗头,甚至朝着“内卷式”的恶性竞争演化。
踏入2025年,多家车企披露2024年全年成绩单。
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加速渗透,正在重塑汽车产业链,革新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持续提升,特别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增速更为显著。
近年来,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协同应用密切,不仅让汽车拥有了更聪明的“大脑”,整车生产线也更加智能化。产业界、科技界奋勇攻关、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集中展示中国产业创新实力的窗口之一。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商用车电动化仍面临首购成本较高、补能基础设施不健全、商业模式有待完善等诸多瓶颈,需要各方合力,整合多维资源,共建产业生态。
当前,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正逐渐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重点方向。在政策引领和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加速完善,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呈现积极成果,为智能交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驾驶电动汽车踏上这条神奇的旅程。然而,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秘境中,充电桩的数量是否充足,驾驶电动汽车是否会遭遇里程焦虑,成为众多自驾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各大车企纷纷在318国道上布局充电桩。
在目前全球最热的产业中,人形机器人“当仁不让”。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其产业发展将带动机械、电子、传感、软件、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共同进步,正因如此吸引汽车产业链条上众多企业竞相参与。
12月17日消息,比亚迪已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包括AI实验室、AI超算开发部、大数据平台部等,主攻AI算法、AI基础设施、大模型等技术及平台,任务是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模等业务提供算力、技术支持。
2024年,汽车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相比整车业务,汽车后市场略显低调。这块市场规模达7.5万亿元的大蛋糕,眼下已进入快速洗牌期,它又将经历怎样的变化?
11月27日,小马智行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11月7日,希迪智驾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再回顾10月,地平线和文远知行分别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IPO。此外,黑芝麻智能、速腾聚创、如祺出行等也相继完成上市。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近日印发《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车联网直连通信无线电发射设备有关技术要求的通知》,优化频谱资源配置,推动车联网直连通信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整车出口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快“出海”步伐,绘制全产业链协同“出海”的全球化发展蓝图。
12月18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其95km h时速的DRIVE PILOT自动驾驶系统。
为促进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并提升制造能力,日本经济产业省于12月18日表示,将向本田和丰田汽车提供补助金(本田将获得147亿日元,丰田获得112亿日元),用于支持其相关设备投资。
据悉,长安汽车将于12月21日与相关公司签约,开展飞行汽车的前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