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新春伊始,各地全力拼经济,力争经济发展首季“开门红”。
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本前提,而且是稳投资特别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新基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市场主体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挑战与机遇的主动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开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快速回归正常化,消费市场日渐活跃,筑底回升回暖态势日益显现,为经济企稳向好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需要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组织优化等带动的效率提升上,这也正是中央一直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在。
近年来,重点城市大户型、改善性住宅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全国主要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中,三室户型成交占市场主导地位,大户型成交占比也稳步上扬。
更好认识猪周期,才能更好穿越猪周期。从历次猪周期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要更多用好产业和信息手段。
日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2022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超千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地位进一步巩固。
发展以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为特征的生态低碳农业,能大幅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受到关注。
近日,由找钢网主办的2022年度数字化钢贸高峰论坛在沪举行,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从业者、产业专家齐聚上海,把开年钢贸商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聚焦在了数字化转型领域。
城乡要素天然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可以转化流动。全面激活乡村要素市场,既要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让农村剩余要素充分参与经济循环,又要把城市先进要素导入农村,与农村资源有机配对。
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结束三连跌重返50%“临界线”上方,反映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也显示出我国经济景气水平呈明显回升态势。
破解当前“用工荒”“招工难”难题,需要合力构建起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从更长远看,用好用足城镇化引擎,保持住就业连续性、稳定性,方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要稳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双向有序开放,要积极防范化解和有效处置各类有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要坚定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进一步融合。
春节“黄金周”结束了。在这个假期,我国消费市场表现出令人为之一振的态势。
粮食购销领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屏障,涉粮腐败问题会直接影响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良好,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近期,一些地方针对部分行业和企业阶段性用工紧缺等问题,纷纷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暖意融融的政策,鼓励企业一线员工返岗复工,以实现稳岗留工。
解决农民敢消费、会消费问题,要有稳定增收的渠道、放心消费的预期,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还要有对路的产品供给、适宜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消费供给质量。
要尽早明确各方面政策及实施细则,增强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还要完善政策实施方式,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纾困解难。
深圳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比如,近段时间以来,“寸土寸金”的深圳就在“工业上楼”方面大动作不断。
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继续深入支持特色地区发展,弹好区域发展“协奏曲”。
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玉米受环境资源约束增产乏力,供需关系也颇紧张。
要紧盯产业和就业,做好增加农民收入的“两业”文章。既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也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