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评论 > 列表
  • 着眼推广变“专家田”为“农民田”

    高产试验示范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重要平台,既要为科技种田“打样儿”,也要为发挥辐射作用“搭台”。同时,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指导和专家咨询,充分挖掘良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生产潜力。

  • 拓展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空间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优化就业结构、创造新职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

  • 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今年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向好,但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仍需积极扩大投资,重点围绕“有效”二字做好文章。

  • 补链强链为工业强基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此,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承压而上。

  • 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

    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统筹兼顾安排赤字率

    今年赤字率安排为3%,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考虑了财政可持续和防范债务风险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

  • 扶持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

  • 促进消费恢复还需加把劲

    要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根本的途径在于稳就业。

  • 加快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落地

    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进一步增强金融资产定价权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本市场聚焦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

  • 外资在华信心不减的奥秘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4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 9%。吸收外资实现开门稳,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减。

  •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要有新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 4%、9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

  • 是什么吸引了“新农人”

    越来越多“新农人”投身农业,显示乡村的吸引力在增强。

  • 深化改革提升国企竞争力

    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抓住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机遇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也将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助力。

  • 世贸组织:一季度货物贸易增长或持续减弱

    当地时间3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势头减弱,这一态势可能在2023年第一季度延续。世贸组

  • 出口强劲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出口本质上是境外对境内生产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满足,与投资和消费一样,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 预期向好是吸引外资最大底气

    当前,我国吸引外资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切实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不断提高吸引利用外资的水平。

  • “水稻上山”有待实验与观察

    森林是天然的“绿色粮库”,能够为人类源源不断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资源。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要力争粮食多增产,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 精准发挥财政作用促消费回暖

    进一步扩大消费,应该在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基础性保障方面下功夫。要灵活实施阶段性减免税和发放消费券等政策,落实好收入支持政策,适当增加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公共消费支出。

  • 标本兼治涉企违规收费

    必须出重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才能让广大市场主体“留得青山”、恢复发展。要针对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治理,推进收费规范化、透明化,注重多部门协同治理和建立长效机制。

  • 探索中国式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推进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要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 抓住机遇促产业升级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日前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

  • 拓宽国产大豆市场空间

    扩种大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层面而言,须强化对进口大豆流向的监管,确保食物安全;从企业层面来讲,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开发豆制品,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不断延伸大豆食品产业链条。

  • 创新驱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产量在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70%,光伏产品出口总量持续走高,主导着全球产业供应格局。

  • 专利“先用后付” 创新后劲更足

    长期以来,专利要价高、信息披露和交流渠道不畅、成果评估耗时长、企业对成果信心不足等问题,都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打通梗阻,才能让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