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从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获悉:上半年,我国优质煤炭产能有序释放,煤炭产量保持相对高位,煤炭消费同比略有增长,全国煤炭供需总体平稳。
多位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为新能源发展开辟更大空间,更好地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3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新疆公司乌恰200兆瓦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正式投运,结束了新疆南疆地区无风力发电的历史。
2022年,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每年约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近900万棵,有力推动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上半年能源发展“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展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实际成效。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关键期,相关工作进展如何?能源投资建设呈现哪些特点?
7月12日,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部110台机组今年首次全开运行。截至7月23日,2024年梯级电站单日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天数达35天,最高单日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全力协助电网迎峰度夏,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达10248万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达71293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4034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0951万千瓦。
28日,中国广核集团福建宁德核电站5号机组核岛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该“华龙一号”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宁德核电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序幕全面拉开。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度电,从新疆送到华东地区,要多久?答案,可以在五彩湾找到。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了《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23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储气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总重约3万吨的海洋油气平台——西江30—2B平台,在珠江口盆地水深近百米的西江油田安装就位。
“绿电”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今年上半年,企业参与绿电交易、购买绿证的热情高涨,海南、新疆、广西等地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正持续稳步扩大。
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1亿千瓦,首超7亿千瓦,同比增长51.6%;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消纳问题迫在眉睫,各方需统筹解决好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应结合消纳能力科学安排新能源开发布局、投产时序、消纳方向,护航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记者从南方电网公司获悉:今年上半年,南方区域抽水蓄能电站累计发电量近60亿千瓦时,机组启动次数突破2万次,双创历史新高,给电力系统负荷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主体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力争今年底投产发电。
7月15日,工信部正式截止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上述文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我国持续完善网架结构,建强电网“大动脉”。截至2023年底,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约92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约69.1%,西电东送规模达3亿千瓦、较上年增长约400万千瓦,有力促进了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显示,当前,全国电力生产供应绿色转型提速。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也在快速成长。此前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回收行业带来极大热度,资本随之大量涌入。潮水退去,面对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而回收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回收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保持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