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由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巴西公司投资并主导建设的巴西帕纳蒂光伏电站19日正式投产,每年能为35万多户当地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基地建成投产。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期石油市场报告说,随着需求增长放缓和供应激增,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市场将面临严重的供应过剩。
国际能源署强调,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因素来自于中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规模。各国在实现“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目标的实际行动上均落后,如果没有中国的显著进展,前景将更加黯淡。
摸清“风光”资源底数,是我国新能源行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的基础支撑,是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日前,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广州投运。该装置可实现绿电和绿氢的双向转换,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高效发电提供装备支撑。
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18日6点48分,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辽宁徐大堡核电4号机组顺利实现穹顶吊装就位。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徐大堡核电3、4号机组全部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超350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210%。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超过5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45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72万吨、粉尘3.62亿吨、二氧化碳7.31亿吨。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保障坚实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普查基础良好、对象覆盖全面、具有区域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6个省(区、市)作为试点地区,以县域为单元,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3号机组5月31日投产运行。
5月3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调度视频会指出,今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发电量稳步增长。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严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断上升,全球减排状况与《巴黎协定》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估为190GW,低于2023年,乐观情况下预计为220GW,与2023年基本持平。
光伏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蓬勃发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如今的中国不仅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技术,还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规模。
作为迄今世界上单套投资规模最大的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宁夏煤业400万吨 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调度大厅,屏幕上展示着集团一组2023年的数据——煤炭销量,约占全国1 6;发电量,约占全国1 7;供热量,约占全国1 8;铁路货运量,约占全国1 9。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封锁科技进步、打压优质产能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
19日,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工建设。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大碗”名叫“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该装置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被网友们昵称为“超级能源碗”,也是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上油气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