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日前,司法部、财政部、证监会负责人就《规定》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周以来,受春节取现需求大、集中缴税、大额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等多重因素扰动,资金面趋紧,短期资金价格抬升。
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26万亿元;去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0%,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增速相比上月有升有降、总体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近日,五矿期货在2024年度投资者教育工作中凭借积极有为的表现和优异成绩,荣获深证投资者服务中心颁发的“投教先锋”团队称号。
2024年货币政策成效如何?2025年将如何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新闻办1月14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59.5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人民币贷款余额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
2025年国办1号文——《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投资基金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要求政府投资基金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耐心资本,注重发挥实效。
记者从证监会13日召开的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24年证监会统筹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强本强基、严监严管,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据金融监管总局消息,1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
中国国新与杭州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国新创投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亚洲金融论坛开幕式致辞中主动谈及人民币汇率,再次强调“三个坚决”。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即日起实施。
1月13日,湖北省与青岛市率先完成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招标发行工作。
继1月8日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官宣后,2025年首批科创综指ETF迅速上报。
“特别”体现在国债用途上,主要是为服务特定政策、支持特定用途而发行。普通国债通常以市场化公开发行为主,投资主体范围较广,而特别国债主要采取定向发行的模式,投资者主要为国有商业银行。
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举措,REITs的出现与发展,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撬动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正是改革的鲜活实践。
金融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提出,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租赁等多种融资渠道,助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当前,金融租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活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序防范化解,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白名单”项目审批通过贷款超5万亿元。
在低利率背景之下,居民如何做好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备受关注话题。
中国人民银行将于下周在香港发行600亿元离岸央票。选择此时大规模增发央票,目的是为了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抬高空头做空的成本,达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的。
对于股票ETF,投资者可选择网上现金认购、网下现金认购、网下股票认购三种方式认购处于发行期的ETF。
2024年,深市新增披露重组75单,实施完成重组22单,交易金额446.03亿元。其中,并购六条发布后,深市新增披露重组41单,近七成标的资产助力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证券时报·数据宝梳理历史数据发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其市场表现和基本面产生影响。本文从2024年发布重组预案后表现优异的公司入手,揭秘并购重组超额收益四大路径。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将客户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全面融入业务管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运用,加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24年累计有475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了购买董责险计划,同比增长34%。截至2024年末,A股市场共有1205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了购买董责险计划,相比2023年末增长24%。
随着海内外股市震荡加剧,炒作资金涌入盘子更小、交易更便捷的跨境ETF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