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4年11月,随着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东风岚图云峰工厂下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千万辆的国家。
自2026年1月1日起,已连续实施十年、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容的全额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将正式切换到减半征收的新模式。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购车预算规划、支付成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同比增幅均超过30%。
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在内的电动汽车整体销售渗透率从2023年的20%上升至25%。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补能设施发展表现不凡,蝉联电气化出行榜首。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
国庆中秋长假前,鸿蒙智行旗下最便宜的一款车——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尚界H5正式发布并开启规模交付,售价15.98万元起,这是鸿蒙智行首次进入20万元以下汽车市场,标志着华为汽车开始从中高端市场向主流大众市场渗透。
你有多久没进4S店了?当买车像买手机一样,走进商圈、线上下单、全国统一价时,传统的购车习惯正被悄然重塑。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一个蕴藏潜力的后市场正在崛起。
新能源汽车正从代步工具化身为城市“移动充电宝”。
精简车型版本在中国汽车行业正成为新趋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汽车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今年全年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
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看待有关举措?后续将如何引导企业践行账期承诺?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为推动汽车行业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支持重点车企高质量践行供应商账期承诺,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5日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
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这无疑为L3级自动驾驶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等发展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9月10日宣布,已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日系车企在泰国市场筑起的铜墙铁壁,正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而消融。比亚迪、长城、名爵、零跑甚至哪吒……一系列中国汽车品牌,正从边缘驶入主流视野。

如今,除了车辆口碑、质量等因素,售后服务方不方便、优惠补贴能否享受、充电设施是否健全等,愈发成为老乡买车换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报记者在江苏、湖南、广西采访,看助力新能源汽车下乡,各地有何好经验。
中国汽车品牌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开始驶入“豪华车”领域。
7月往往是汽车销售淡季,但今年却呈现“淡季不淡”的特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9.1万辆和25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4.7%。

年产销规模均超过1200万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出海步伐加快……“十四五”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企业新车型持续投放,车市平稳运行。前7月,汽车产销量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
8月7日,一汽奥迪上市的Q6L e-tron与A5L,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可以实现城区拥堵路段、高速长途以及复杂泊车等场景应用。记者注意到,在合资车企阵营中,选择中国智驾方案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最近,浙江杭州市民孙鹏打算换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逛了一圈后发现,过去高端进口车才有的空气悬架,如今竟成了多款国产车型的标配。“这车二十来万,怎么‘上得起’空气悬架?靠谱吗?”孙鹏的疑问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空气悬架是什么?为何新能源汽车纷纷配置?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
近期,由中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领域国际标准《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获悉,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工作已由单纯采用国际标准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规则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