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小包裹”连着“大市场”,关乎“大民生”。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预计超1300亿件,实现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跨越,成为现代物流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

当下,以网络购物、网络直播、数字文化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数字消费正在成为扩内需、稳增长和促转型的重要动力。

我国资源型地区蹄疾步稳推进转型发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多元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近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联合编制的“企业绿色低碳领先指数”首期成果在2023中国品牌论坛上正式发布。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前11月,到税务部门新办理税种认定、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的经营主体达1515.1万户,同比增长25.4%,两年平均增长11.9%。
近年来,上海鼓励多元经营主体形成企业联合体,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研究新标准,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获悉:2023年,珠江水系四省(自治区)全年预计完成水路货运量15.01亿吨,比上年增长7.9%;完成水路客运量4530万人次,接近2022年的3倍,珠江水运经济全面恢复。

记者从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月9日,东航C919大型客机开始执行上海虹桥—北京大兴航线的商业航班,这是继上海虹桥—成都天府常态化商业运营之后,C919执行的第二条定期商业航线。

2023年,我国铁路累计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34个项目建成投产、102座客站投入运营;老少边和脱贫地区完成铁路基建投资4076亿元,22个县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5.9万公里,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
近年来,荣昌区落实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区。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工厂、智能温室大棚等高品质设施农业,有力助推了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赋能了乡村振兴,并跻身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和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行列。

在中国农村,运输服务正在发生变化。交通运输部1月2日发布数据,自2021年启动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探索形成了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8日,中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开通运营迎来两周年,累计客流超2000万人次。

2019年,申扎县城用上了太阳能集中供暖,在保证群众温暖过冬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目前,申扎县已有2900多名居民用上了清洁的太阳能集中供暖,约占县城居民人口的80%。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车间内,员工在焊接组装出口南美国家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朱海鹏摄(人民视觉)1月8日下午...
记者8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每日安排旅客列车11149列,较现图增加233列;每日开行货物列车22264列,较现图增加40列,列车开行结构不断优化,客货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获悉,至2023年底,中国国际客运定期航班恢复至每周4782班(每个往返记为1班),约为疫情前的62.8%。
2023年民航运输生产有序恢复,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88.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35.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8.3%、146.1%、21%,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1.9%、93.9%、97.6%。
天津市和平区近日发布消费地图,串联百余家消费点位,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多种业态,重点打造赤峰道、河北路等9条特色街道,将多元消费场景与丰富文化场景相融合,吸引众多潮流品牌、餐饮、轻演艺项目入驻。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认真组织夏粮、秋粮收购,积极优化收购服务,全年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
近年来,河南省长垣市以创新引领起重机械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智能制造,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去年底,当地共培育起重机械制造智能工厂6个、智能车间23个。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我国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统计显示,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经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什么是“森林食物”?如何“向森林要食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沉浸式旅游如何为传统旅游消费带来新变化,如何给游人带来新感受?记者走进3个沉浸式旅游项目,探索新业态带来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