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要闻 > 列表
  • 前三季度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58.2%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在金融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 株洲高新区“破茧”新生

    起步于1992年的湖南株洲高新区,用2021年下半年的一场主动变革,换来“破茧”新生。

  • 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秋粮超1亿吨,市场购销较为活跃,收购进展总体顺利。

  • 今年“双11” 融合有新意

    今年“双11”,不少商家聚焦消费新需求,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业态融合、供需两端融合,打造一批消费新供给、新场景,有力激发了消费市场潜能。

  • 前三季度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7.5万公里

    记者近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3.4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7.5万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75.4%。

  • 四川以创新供给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四川着力加强创新供给,推动消费场景推陈出新、消费体验提质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万亿元,同比增长5.8%,烟火气里涌动着创新的活力。

  • 第八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额创新高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额达834.9亿美元,比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

  • 打造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加速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 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居世界前列

    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计算架构的智能算力,正在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火车票加大打折优惠力度

    记者从国铁集团客运中心和相关铁路局集团公司获悉:近期,铁路部门对130余条线路的1300余趟动车组列车票价加大打折优惠力度。

  • 人工智能技术照亮数智未来

    坐上“脑控轮椅”,仅通过意念即可控制轮椅完成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两台具身机器人在展厅里表演格斗,使出的“左勾拳”与“回旋踢”兼具灵巧与力量……

  • 前三季度“两新”政策成效显著

    “趁着有国补政策和电商平台优惠,为家里置办几个‘大件’。”近日,多家电商平台“双11”促销活动正酣,北京市居民郑怡下单了扫地机器人、三筒洗衣机等商品。

  • 从南到北,拓展大豆的适应边界

    前不久,在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试验基地,我们团队为几株特殊的大豆办了场“周岁生日会”。从去年11月播种至今,它们已长到两米高,茎秆粗壮。这些“大豆树”,是我们多年科研工作的成果。

  • 柚农从一季卖果到四季有进项

    柚园里,一颗颗黄澄澄的“金娃娃”挂满枝头,忙着采摘装车的黄宏笑得舒心:“今年丰收,柚果特别甜。”

  • 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数智未来

    11月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千年古镇与数字文明,再次迎来一场约定中的双向奔赴。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超1800万个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设施(充电枪)6.8万个。

  • 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无抵押物获贷款

    在安徽合肥桃花科创产业园,麟图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新落成的研发中心里,工程师正对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AI)视觉检测设备进行最后调试。设备发出微弱的嗡鸣声,高分辨率工业相机捕捉着传送带上玻璃基板的每一处细节。

  • 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智慧力量

    作为进博会重要组成部分,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同步举行。论坛围绕“开放共创新机遇 合作共享新未来”主题,举办了主论坛、“1+4”板块分论坛等活动,与会人士深入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新思路,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智慧力量。

  • 中国特色开放路径展现强大生命力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11月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当天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5》显示,世界开放呈现出“总体收紧、分化加剧、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同比微降0.05%,较2019年下降0.34%,较2008年下降5.39%,表明世界开放水平仍处于收缩通道。

  • 东北省际高铁首次形成闭环

    重大工程,既有利于稳投资、促就业,又有利于强基础、补短板,既利当前,又利长远。迈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一项项重大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着力补短板、优网络、提效能。

  • “绿色存折”收益越来越多

    清晨,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村,村民杨通山领着县林业局工程师蓝振盛在山路上走走停停,抬眼远眺,茫茫林海一望无际。

  • 综合利用 盐碱地变丰产良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

  • 便民改造 老小区成幸福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 透过智能穿戴设备看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手表、眼镜等随身穿戴物品,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智能穿戴相关产品总量达18.1万种,品种数量较2020年9月底增长91.4%。近日,记者走进研发企业,探寻智能穿戴设备的创新密码。

  • 在开放联通中相互成就

    黄浦江畔,再赴进博之约。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规模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