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地方 > 列表
  • 豫灵镇产业链中的三省“基因”

    依偎在“几”字臂弯里的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沉淀着晋陕豫三省文化的“基因”。凭借特殊地缘优势,豫灵镇近年来在跨省合作、区域协调发展中走出新路子。

  • 以工代赈  兴业惠民

    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这就是以工代赈。在云南,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持续加大,既让群众增收,又教群众技能;既助力产业发展,还通过支持村民自建,增强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

  • 深圳出台促进创投发展新政:VC/PE基金要突破1万家

    3月11日,《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正式发布。

  • 天津探索保障房“以购代建”

    天津市津南区和泓葛沽湾首府小区,张秀起老两口正在新家的阳台上浇花。2018年拆迁后,张秀起一家在外“漂泊”了近7年,今年年初搬进这套89平方米的小三居。“住进新房子,心里很踏实。”张秀起的嘴角扬起笑意。

  • 助力“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推进粮食优质优价,粮食供给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本期报道通过三则种粮故事,展现产粮大省吉林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上的深入探索。

  • 锚定“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奋力推进城市能级跃升

    不难发现,上海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集聚的国际化枢纽,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热门议题。

  • 上海港汽车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

    据上海海关信息,2024年,上海港完成汽车吞吐量363万辆,同比增长15%,首次跃升世界第一,其中外贸汽车吞吐量占比超六成。

  • 全国两会上的“温州声音”:以一域探索为全国提供经验样板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温州的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力争以温州一域探索为全国提供经验样板。

  • 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目标 重庆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拔地而起

    重庆已从一个传统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现代化产业集聚的高科技之城,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拔地而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以及更好支持产业发展成为重庆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 从体力进阶到脑力 广东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开放团组活动上,广东代表团对外释放的信息干货满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更是用“广东有使命”“广东有机遇”“广东有基础”“广东有行动”四句话凝练了广东积极拥抱科技浪潮的决心和具体作为。

  • 国铁沈阳局开行今年首趟“银发”旅游专列

    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消息,3月2日,满载着840名“银发”游客的Y461次旅游专列从辽宁大连站驶出,开往“粤港澳”大湾区,这是国铁沈阳局今年开行的首趟旅游专列。

  • ​云南省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成立

    云南省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近日正式揭牌成立,对满足云南省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及电力市场建设需要,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确保全省电力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大连市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

    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通知,自2月28日起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提高硕士研究生、多子女家庭最高贷款额度,支持借款人购买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商品房,进一步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新疆培育创建首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了解到,新疆将围绕“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培育乌鲁木齐市、喀什市、伊宁市为首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通过释放消费活力、优化消费供给,逐步构建辐射国内及中亚的区域消费格局。

  • 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制造产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海岛上,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这几天,浙江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植保机正在除虫害。当地种粮大户汪夏华望着自己前段时间种下的小麦,脸上满是笑容。

  • 湖南大力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

    湖南省2025年大力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围绕做优做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1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 山西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

    山西“重大项目建设年”推进会暨全省开发区2025年第一次“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活动日前在长治市举行,各地市设立分会场,全省共签约、开工、投产项目494个,总投资1359.9亿元。

  • ​浙江缙云:让麻鸭“一毛不剩”

    在浙江丽水东北部的丘陵地带,藏着一群“缙云麻鸭”,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金凤凰”。从养殖到加工,从生到熟,麻鸭的全产业链被充分利用,真正做到了“一毛不剩”。

  • 自建房变身“小洋楼”

    既是幸福家,也是好民宿。延庆区康庄镇王家堡村的王秀丽,在同龄人中较早地盖起了“小洋楼”,专职经营自家民宿。

  • 京津冀三地推出区域信用提升联合举措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27日发布消息,近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关于实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

  • 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

    近年来,安徽宣城在做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同时,切实把宣纸文化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宣纸产业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等深度融合,让这一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 “洋种子”长成“金果子”

    国产咖啡,近半产自云南普洱;普洱孟连的牛油果,实现15%的进口替代;澳洲坚果,全国最大产地在云南……三粒“洋种子”漂洋过海,扎根云南,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金果子”,也让置身云南美景的游客们,有了更多方式去品尝世界的鲜。

  • 全国首家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地中关村

    2月27日,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在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第二期“IQ Talk”活动上正式揭牌,全国首家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地中关村,为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支撑。

  • 来观景台打卡“吃单轨”“推单轨”

    在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相国寺滨江公园观景台,游客们靠着栏杆排排站,以对岸穿楼而过的单轨列车为背景,摆出“张嘴吞列车”“手推单轨”等错位姿势,将重庆的交通景观玩出了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