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国家医保局7月25日发布《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持续完善,管理服务提质增效,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群众待遇巩固完善,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
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兴隆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陆续开发出12道特色菜品,随着游客逐年增多,农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当前,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全球企业大力布局的赛道。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发展机遇。
在打印机蜂鸣声中,一份RCEP原产地声明“新鲜出炉”。凭借这份自主出具的原产地声明,一家位于广东揭阳的智能装备企业出口的一批货值3.96万元轮胎模具,可在目的国享受约1980元的税款优惠。
数据显示,历经8年培育发展,中国已有超5000家企业获评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制造业企业怎样建设绿色工厂?成效如何?
小吃快餐、休闲饮品、火锅烧烤……不论在景区商圈、步行街区还是商场集市,餐饮门店最能聚集人气,各式连锁品牌门店更是频频露脸,不断刷新“存在感”。
江苏沿海地区科学实施生态补偿考核制度,同时探索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方海洋生态补偿创新实践,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1至6月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净资产收益率6.9%,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强度同比稳定增长,生产经营稳中有进、质效向好。
深中通道不仅缩短了深圳与中山的距离,更掀起一股新型社交圈的风潮,促进消费市场“热”力提升,也为两地商贸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几个月来,各地运用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组织开展监督抽查考核,进一步督促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021年,我国开始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三年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与五个城市一道推动培育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增加了市场新供给,有力激发了消费新活力。
中国移动在日前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上启动五个“100”人工智能生态计划。
近年来,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正常生产建设煤矿有1557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823处,1172台无人驾驶车辆在露天矿山推广应用,1.7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7月10日,随着X8017次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武汉—杜伊斯堡)从吴家山站开出,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万列,较去年提前19天破万列,累计发送货物108.3万标箱,同比增长11%,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湖北应城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8个白色储换热球罐稳稳矗立,地下500米处,拥有100多万立方米储气空间的废弃盐穴正进行注气排卤调试,力争年内实现机组全容量投产。
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我国首台套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HIPEX1850日前正式发布,这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尺寸的热等静压装备,可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型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处理。
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同比增加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重点群体就业总体平稳。
炎炎夏日,出行需求火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的数据显示,自暑运启动以来,7月1日至22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07亿人次,同比增长6.5%,突破3亿人次大关,日均发送旅客1397.6万人次。
近年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不断融入生产生活。
乡村特色产业正从“产得出”向“品牌响”转变,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推动“甜蜜”产业富民增收。
入夏以来,“清凉经济”正成为文旅市场的新热点。应对这一热潮,各地文旅部门不断创新举措,将“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激活文旅消费。
近年来,我国工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工业废水高效利用成效显著,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绿色新动能。
保温杯代替一次性塑料杯,手帕成为时尚配饰,清洁皂逐渐取代瓶装沐浴露……越来越多“Z世代”的年轻人为“绿色”买单。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数据。细读这份成绩单会发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中国外贸继续呈现向好势头。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中国家电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促进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同时,新一代家电产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品质生活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