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走进比亚迪长沙星沙园区物流仓库,两台身高172厘米的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正在交替进行模拟搬运作业。“从最初一台人形机器人跑通所有搬运场景,到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再到两台机器人协作搬运,自2024年10月下旬进厂实训以来,搬运效率提升了一倍。”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说。
近日,记者走进河南漯河一家食品企业,感受多部门联合检查如何提升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近日,广东湛江市流沙湾中心海域,中交集团所属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建造的全国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在深海扎根,具备交付使用条件。
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技术和管理规范(试行)》。
记者从7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近年来,曹妃甸区积极探索秸秆利用新途径,将稻草集中收集用于牲畜饲料、稻草制品加工、生物质发电等,有效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促农增收,实现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作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上游产品,工业品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推动着经济从技术革新到产业革命的加速转变。
跨越资金关、标准关、渠道关、监管关,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试点以来,各地企业、政府“关关难过关关过”,尝到了内外贸“两头甜”。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启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1月6日,8501 2次、8506 5次、8512 1次班列分别从北京丰台西站、合肥东站、广州江村站3地始发,这标志着铁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成功开行。
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8.2,年均增速为11.5%,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看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如何助力内容高效生产、赋能实体行业降本增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近年来,多地着力打造花卉生产基地,不断提升育种水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
近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调度方案(试行)》获水利部印发实施,为规范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调度,统筹协调汉江流域用水及跨流域调水工程调水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一列满载新鲜果蔬的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近日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启程驶向老挝,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总量突破5000万吨。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动能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向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成本显著下降,订单量快速增长——数字技术改变了一家制造业企业。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走进企业,观察从物料到成品的这场数字化生产之旅。
2025年1月6日11时许,X8501次快速多式联运班列从中国铁路北京局北京铁路物流中心廊坊广阳货场出发,驶向丰台西站。当天15时50分,该班列从丰台西站再次启程,预计在30多个小时后抵达广州常平站。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基因编辑到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前沿科技的探索突破令人心动,技术变革和应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新起点,新高度,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如此坚实、如此有力。
记者从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获悉:2024年,苏北运河10个梯级船闸累计开放闸次30.4万次,货物运量3.27亿吨,连续11年突破3亿吨大关。
记者日前从长江水上交通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获悉:经3年多建设和1年试运行,长江航运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长江航运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2025年开年,记者探访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房地产市场,现场感受楼市交易持续回暖势头。
1月5日,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号在江苏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交付,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新突破。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获悉:2024年,西江航运干线长洲船闸年过货量超2.24亿吨,同比增长22.1%。
近期全国蔬菜生产供应充足,价格运行平稳,在田蔬菜面积8300多万亩。各地抓紧生产,保障春节等重要节点供应,助力“菜篮子”拎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