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张娟娟 2025-09-23 16:05:14 证券时报
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掀起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热潮。
市场随之出现一系列变化:披露并购重组的公司数量创新高,组合支付方式与审核效率均有提升,传统行业跨界并购意愿较强,市场包容性更强且交易价值趋于增加。
并购重组数量创新高
根据Wind数据,以首次披露日期计算(如无特别说明下同),“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共计2800余家公司披露并购重组事项,涉及事件超过4760单,两者均创近3年新高。
在2025年9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支付方式多样化
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
从支付方式来看,并购重组(包含完成、进行中、失败等所有类型)的支付主要以现金为主,不过“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以现金支付的并购重组事件数量占比下降至88.54%。与此同时,采用组合支付方式的事件数量提升,选择以股权及现金、股权及现金及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等方式支付的并购重组事件数量占比均大幅超越过去2年的水平。
从首次披露至完成天数来看(并购重组完成日—首次披露日期),“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参与角色包括竞买方、竞卖方、目标方及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首次披露至完成平均约2个月,较此前明显缩短。与此同时,重大资产重组类型的并购重组首次披露至完成天数也大幅缩短。
传统行业跨界并购意愿强
“并购六条”提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产业整合支持力度。根据Wind数据,以并购标的统计,2024年9月24日以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的并购事件数量同比大幅增加,属于重大资产重组的并购事件数量同比增加两倍多。
传统行业受制于行业发展瓶颈,跨界并购意愿提升。“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并购事件数量同比也有所增加。例如,狮头股份拟定增收购利珀科技97.4399%股权,交易标的专注于机器视觉核心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销售,交易价值超过6.5亿元。
过跨界并购也存在一定风险,并购专业咨询机构普利康途合伙人罗辑对记者表示,从监管历史看,跨界并购呈“拧水龙头式”管理,虽能为企业带来增长想象空间、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也暗藏跨行业经营、人才短缺、公司治理等风险;从保护中小投资者角度看,监管重点应放在信息披露与问询上,核查背后产业、商业、治理逻辑是否扎实。
国企并购重组升温
近年来,央国企加快并购重组、整合资源,以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企发力并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
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参与并购重组的事件中,国有企业(含中央国企、地方国企)数量占比超三成,同比明显增加。其中,地方国企数量占比近23%,同比增加近2个百分点。
促进交易估值提升
并购重组项目中,标的企业估值和定价是市场较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以完成交易,且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来看,“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市场对优质标的开出好价意向更强,并购重组交易价值和标的估值均有提升。
具体来看,若不含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并购案,2024年9月24日以来,A股重大资产重组平均交易价值接近34亿元,同比提升近六成;交易标的平均市盈率位于16倍以上,同比提升超三成;同期,并购重组项目失败率下降至2.8%左右。
此外,完成并购重组且交易标的属于半导体行业、交易价值超过5亿元的案例中,2024年9月24日以来,相关交易标的的平均增值率同比大幅增加。例如,春晖智控定增收购春晖仪表61.3106%股权案例中,根据公告,截至2025年3月31日,春晖仪表股东全部权益的评估价值为4.24亿元,与账面价值1.71亿元相比,评估增值率达148.23%。
不过记者注意到,“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标的PE超过80倍的失败案例数量同比增加。部分并购标的估值较高,个别收购标的估值接近所属行业估值的2倍。
对此,罗辑向记者表示,高估值是对标的未来价值的高预期,体现其优质性,但也伴随高商誉及业绩承诺无法兑现的风险,一旦暴露将导致上市公司盈利不及预期、投资价值大跌。不过,高估值不应被全盘否定,若行业需求爆发、企业有头部客户且订单放量,加之投后运营良好、业绩达标,也能带来高投资收益。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