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车险“反内卷”初见成效 非车险或于明年改善

记者 刘敬元  2025-09-02 18:02:25  证券时报

财险行业“反内卷”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上市险企2025年半年报显示,国内三大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车险费用率下降明显。目前非车险“报行合一”正酝酿实施,将对明年的财险效益带来正向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反内卷”将在未来持续提升财险市场的业务质量和承保盈利能力。

费用率普降承保效益大增

半年报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承保效益均实现较大增长。

综合成本率是观察财险公司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低于100%代表承保端有盈利,成本率越低承保利润率越高。从上半年数据来看,平安产险和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都已降至96%以下的较好水平。

具体而言,上半年,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116.99亿元,同比增长53.5%;综合成本率95.3%,为公司近十年最好水平,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平安产险承保利润大增125.9%至79.78亿元,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太保产险承保利润35.50亿元,同比增长30.9%;综合成本率9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综合成本率何以实现优化?根据半年报,人保财险主要是费用率下降所致,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则得益于赔付率和费用率“双降”。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综合成本率的优化得益于费用以及赔付的有效控制。其中,科技、人工智能(AI)对核保、理赔、定损的应用,也为成本率优化提供了较好基础。

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成本率下降主要得益于车险费用优化及保证保险扭亏为盈。该公司车险上半年综合成本率95.5%,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车险深化“报行合一”改革,持续推进费用精细化管理、优化费用投入。

所谓车险“报行合一”,指的是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的实际费用率要与报备的费用率一致,这主要是针对车险销售拼费用的乱象而定。否则,车险业务尽管定价费用合理,但实际费用越来越高,最终进入“内卷”式无序竞争状态。

“财险行业‘反内卷’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报行合一”的实施有力规范了车险市场秩序。上半年,人保财险车险综合成本率94.2%,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按旧准则口径,上半年该公司车险费用率较2020年下降18.2个百分点。

另外,太保产险车险业务上半年通过加强渠道专业化建设、品质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数字化赋能,实现了业务结构优化,盈利水平有所提升——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95.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非车险下季或落地“报行合一”

今年以来,非车险的“报行合一”政策进度备受关注。自2025年3月开始,监管部门就非车险“报行合一”问题征求行业意见。

于泽表示,在行业将要推行非车险“报行合一”的氛围下,上半年人保财险法人业务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经营效益改善。目前,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下降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业务结构性问题。从进度上来看,预计“报行合一”相关政策将于四季度落地,对2025年非车险经营业绩有一定正向影响,对2026年非车险经营业绩也将带来明显改善。

他认为,如果非车险“报行合一”监管政策有效落地,将引导行业回归保险本源,推动行业主体更加理性竞争,有效遏制行业违规问题,通过合理设定费率、降低费用率和保费应收率,提升非车险行业承保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服务,降低行业应收保费风险。

助力保险发挥“两器”功能

“各行各业‘反内卷’,有助于创造更加稳定的财险业务定价依据和保源增长,为财险行业市场秩序的规范理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泽表示,在这一大背景下,财险行业自身“反内卷”将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与实现内涵式发展。

具体而言,“反内卷”会引导各保险公司将资源投放的重点从原先比价格、拼规模、抢份额,向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的方向转变,集中精力研发保险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减少非理性投入和盲目竞争,实现良性高质量发展。

于泽表示,长远看,非车险“报行合一”的监管政策落地执行将有助于行业回归保险本源,推动行业主体更加准确研判风险,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两器”功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市券商上半年业绩亮眼 10家营收过百亿 9家净利增超100%
下一篇:金融润茶山 绿叶变“金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