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秦燕玲 2025-09-02 17:49:13 证券时报
商务部日前指出,将于本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若干政策举措。事实上,今年以来,宏观逆周期调节政策持续向服务消费领域倾斜,体现出在消费形态逐步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过程中,宏观政策着力点的转变。
通常而言,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更高,居民收入预期和增速变化对其影响更大。从近一段时间的消费趋势看,服务消费领域并非缺乏需求或支出,而是要通过恰当的场景和优质的供给匹配上消费群体不断更新的消费理念。
诸如“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跟着游戏、电影去打卡”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青年消费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典型消费观念,即愿意为兴趣爱好和情绪价值买单、向内寻求悦己消费,这一点在今年现象级消费商品“LABUBU”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只不过,在接受情绪溢价的同时,消费者也在关注更极致的性价比,呈现出“该花花,该省省”的消费偏好。
因此,当前要聚焦于解决优质服务供给短缺的矛盾,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一方面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引入更多模式成熟、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减少国内市场的限制性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优化监管模式等,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丰富服务供给。
不过,这些“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举措更多偏向于长期改革,即通过释放制度红利,从根本上畅通服务消费循环。因此在具体政策落实层面,还需要短期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适时推出,立竿见影地让外界感知到政府部门提振消费的力度和决心。如近期财政部等部门推出的“双贴息”政策备受瞩目,就是因为有财政资源发力,“四两拨千斤”地撬动金融资源,通过二者协调配合切实降低消费者、经营者的融资成本,并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消费领域。总之,无论长期改革还是短期调节,都需要在落地过程中持续关照人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消费者的实在获得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