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地方 > 正文

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一粒米串起产业链

本报记者 孟海鹰  2025-08-11 11:58:22  人民日报

海兰江畔,青山起伏,稻浪滚滚,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海兰江畔稻花香”的歌词具象化了。

“水稻抽穗开花了,长得不错。”像往常一样,延边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傅民杰来到光东村,直奔地头,细细查看,认真记录长势。

延边大学的“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在光东村有3公顷试验田,师生常年扎根,开展科研。“在这片试验田中培育的新品种——延大802,适合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冷凉区域种植,已通过审定。”傅民杰自豪地说。

稻田就是流动的课堂。行走间,记者遇到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的激光辐照水稻育秧技术在这里大有用场。”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磊说。

“对,苗好半年粮。”傅民杰笑着说,今年育苗期大家一起尝试了激光辅助育苗技术,植株抗性得到了提升,接下来要把新技术教给农民。

种好米,靠科技。“跟着专家种,技术有人教,种地有底气。到9月,稻穗沉得能把秆子压弯,那才叫稻花香呢。”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语气中透着自豪。

傅民杰每次到村里,都要和“新农人”金君交流一番。种的是新品种,用的是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金君找准了科技种粮的路子。“我们的米粒更精、更亮、更香,我们的品牌叫‘吗西达’,就是好吃、美味的意思。”金君说。

稻田不仅种稻,还长出了文旅产业。稻田螃蟹乐园、观景亭、稻田小火车……稻田成景点,引来大量游客体验农事。“到了假期高峰,一天就能接待500至1000人。”金宪说。

稻米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金宪掰着指头数起来,“有搞合作社的,把稻田变成了‘稻+蟹’新业态;有开旅游公司的,打造景点……”光东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形成“稻田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光东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较10年前增长10.2倍。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各地纠偏“内卷式”招商 链式协同发力产业集群化
下一篇:江西南丰:畅通农村公路 培育产业集群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