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助力广大农民抢收抢种
本报记者 张文豪 2025-06-13 11:50:59 人民日报
6月7日,河南濮阳县白堽乡后辛庄,种植大户王文双的麦田里金浪翻滚。“夏收、秋播,都离不开一个‘抢’字,农机下了田,这下俺心里就踏实了一大半。”王文双说,前两年,自己种的200亩麦子熟透了却等不来农机,着急得几宿没睡。今年,在县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指导下,他注册成为“河南农机云”用户,收割前一周,就在网上发布了作业信息,很快便在家中等来了机手的接单电话。“以前想尽办法四处找农机,最担心遇到恶劣天气或机手爽约。现在动动手指,农机就按时来抢收。”
濮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230万亩以上,农机总动力139万千瓦。近年来,河南开发推广农机信息化平台“河南农机云”,濮阳率先接入,将农机具搬到了“云”上。
在濮阳县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郭巍巍轻点鼠标,智慧大屏上展开“濮阳县三夏机收指挥作战图”——全县22个乡镇的农机分布、小麦收割进度、气象预警等信息实时呈现。“除了用户端,农机云还有政府端,便于我们掌握夏收信息。”郭巍巍切换画面,每台农机的位置、状态、作业轨迹都一目了然,“平台还收录了烘干机、应急服务队等信息,遇到应急状况,智慧AI调度功能可以及时投入使用。”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年来,全省“三夏”期间联合收割机投入量在20万台以上,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不断扩大机具数据接入规模,助力广大农民抢收抢种。
“我们与国内主要收割机厂家加强沟通协调,截至6月初,‘河南农机云’监测农机接入量12.6万多辆,其中谷物联合收割机日活量超过7万辆。”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农机装备处工作人员赵华威介绍。
王文双的麦田迎来机收时,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秦春明的1700亩种子田已经颗粒归仓,“今年遭遇两个多月的大旱,俺家小麦亩产还能稳定在1300斤以上,这场保粮硬仗打得漂亮。”
往年过了春节,冬小麦一般只需浇两次水,今年持续干旱,春节后秦春明家的小麦浇了5次水。近年来,新乡市持续开展沟渠连通大作战,保证干、支渠“动脉”畅通,毛渠等“血管”无阻。“水系都连成了网,不愁没水喝。”秦春明说。
虽然浇水次数多了,但每次浇水量比以前少了。“秘诀在于,装上微喷带后水精准喂到小麦根部,加上自走式喷灌机,比起传统灌溉方式用水量节省65%、人工省去八成。”秦春明说。
智能灌溉设备、水肥一体化系统、病虫害监测仪……在河南,越来越多的农田用上高科技。精准抗旱保稳产,智慧调度抢丰收,中原粮仓展现更多藏粮于技的新图景,将夏粮丰收主动权更稳地握在手中。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展在三门峡市开展
下一篇:“6群13链”续写新传奇 千年商埠扬州迈向“双万亿”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