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杨彦帆 2023-08-07 13:49:12 人民日报
数据显示,我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步伐却未能完全跟上。比如,在配送过程中,外卖被偷吃、加入异物等事件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
不过,笔者最近点外卖时发现,越来越多外卖的包装封口处都贴上了一次性封口包装件“食安封签”。这种开启后会留下痕迹且无法重复使用或复原的标签,能够确保外卖由商家到消费者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可凭撕毁痕迹确认餐食在配送过程中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人为或其他外部因素对食品的污染。一次性的“食安封签”,让外卖食品安全真正“看得见”,消费者无疑会更放心。
从商家角度来看,过去外卖食品问题到底出在商家还是骑手,责任往往难以划分,使用“食安封签”,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区分送餐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上海发布的《上海市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就进一步明确了餐饮服务提供者、配送人员、消费者在纠纷处置的首负责任。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一些商家主动在封签上添加个性化图案和元素,也不失为一种推广品牌的方式。
眼下,北京、河北等多地已出台相关方案或条例,推广使用一次性封口包装件。但也要看到,这种新工具在推广落地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有媒体报道称,虽然封签成本并不高,但究竟采购何种规格和材质的封签,很多商家仍有疑惑,这也导致了使用意愿不高、使用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又比如,外卖平台上未标注商家有无封签,消费者订餐时还要向商家主动询问,等等。
舌尖上的安全向来备受关注,让“食安封签”成为标配,还需多措并举。我们也期待更多创新手段,筑牢外卖食品配送全过程安全防线。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含新量”提升文旅“含金量”
下一篇:让民营经济释放澎湃动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