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3-01-12 15:52:46 经济日报
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玉米受环境资源约束增产乏力,供需关系也颇紧张。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要在优先满足饲用粮的原则下,进一步改善玉米产不足需的局面。
在玉米供需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玉米是用来加工饲料,还是用来生产燃料乙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实现“十九连丰”,有能力解决好自身吃饭问题,但饲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粮食供需中长期将处于紧平衡态势,总量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在优先满足饲用粮的原则下,继续实施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改善玉米产不足需的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变化,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粮食直接消费减少而间接消费增加,总粮食消费量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从玉米消费结构看,粮食消费细分为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和用种消费,饲用消费占比60%以上,工业消费占比20%至30%,食用及其他消费占比约为6%至7%。除了用种消费保持稳定外,饲用、工业、食用及其他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成为我国玉米消费大幅增长的驱动因素。受环境资源约束,玉米增产乏力,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产能快速扩张,会大规模挤占饲用粮,持续推高玉米价格。
我国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加工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000年,为解决超期超标的陈化粮,我国开始计划推进生物燃料乙醇试点工作。2002年,国家在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的5个地市启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方案,2004年,扩大试点范围,批准了4个车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2006年,根据粮食市场形势变化,国家暂停玉米燃料乙醇新增产能,开始鼓励发展非粮燃料乙醇。2017年我国面对粮食连年高产、库存高企的问题,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2022年在玉米产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又提出要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减少对玉米的消耗。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生产的初衷是为了处置超期超标人畜不能食用的粮食,后来燃料乙醇加工起到了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作用。
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一定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不能像美国那样大规模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加工,否则会伤及粮食安全的根本。为了确保口粮和饲用消费需求,我国发展粮食燃料乙醇一直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别是严格控制玉米用于工业酒精、燃料乙醇、涂料等非食物链生产。如果对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不加以限制的话,在国内粮食难以满足工业消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不大量进口玉米,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玉米供需格局,危及国内玉米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但需要指出的是,超期超标的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生物燃料乙醇是一种“生长出来的绿色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我国要严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但鼓励非粮食资源生产燃料乙醇。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从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逐渐转向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和玉米秸秆、藤蔓、木屑、灌木枝等农林废弃物,逐渐摆脱对粮食的依赖。
在粮食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的当下,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满足饲用消费的同时,还要持续推进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每寸土地每粒种子都要释放增产潜力,有效满足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做好农民增收“两业”文章
下一篇: 找准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发展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