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追光逐“新”、驭光而行,华工科技从发展初期的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先后创下了60多项“中国第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速推动关键核心部件、装备的国产化,推动了中国激光产业链的“黄金十年”。
无论是在手机狂飙突进的年代,还是智能终端蓬勃发展的时期,抑或是智能汽车与智能穿戴方兴未艾的现在,蓝思科技始终以玻璃为原点,坚持创新深耕技术;同时以玻璃为支点,不断开拓新领域、新市场,踏着时代浪潮不断前行。
比亚迪测试了超过240种燃烧室设计方案,尝试了100多种活塞冷却方案,消耗了超240吨汽油……成百上千次的探索,才换来技术的突破。这一串串数字,正是比亚迪汽车销量一骑绝尘背后的“技术密码”。
在汇川工控博物馆,一张汇集了几十种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拓扑图格外引人注目,汇川技术将工业控制自下而上分解为执行 传感层、驱动层、控制层、边缘层、信息层5个层次。若要将这5个层次有机统筹起来,则需要建立起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一体的解决方案平台。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不超过5家企业具备这样的能力,汇川技术正是其中一家。
作为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研发及制造的深市上市公司,科达利深耕行业二十余载。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科达利将小小的一块电池结构件做出了“新”学问,不仅成为营收超百亿、业务遍欧美的行业巨人,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行业数字化代表企业,协创数据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这一基础要素的价值,以数据作为解锁智慧工厂的“金钥匙”,带动生产制造过程提质、降本、增效。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伊之密近年来专注于研发中大型、超大型压铸机,其中LEAP系列超大型压铸机已成功交付长安、一汽等整车厂商,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的发展。
稳坐动力电池市场全球第一多年的宁德时代,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持续领跑,不断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唱响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强音。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进宁德,探寻宁德时代成为新能源电池产业引领者的密码。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消息,8月31日,国铁集团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财务决算。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建设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历经70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发电设备、船舶动力装置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传统零部件到智能座舱控制器,再到一体化压铸……日前成立零部件事业部的东风汽车,持续聚焦智能化、电动化,零部件业务向高技术、高价值转型的规划愈加清晰。
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格兰仕工业4.0制造基地,生产一台微波炉仅需要6.7秒。基地内,15条数智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条生产线上,17个机器人挥舞着黄色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完成工序。
累计修筑1万余座跨江越海桥梁,2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隧道;参与修建超2.47万公里高速铁路、2.3万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53次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中铁着力打造“中国建造”金名片,助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
近日,走进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高空机械园,33条生产线的620台套全自动化设备正全力生产。数百米的产线末端,每20分钟就有一台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下线,每7.5分钟就有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下线。深耕机械装备领域的中联重科智能高机,如何持续向“高处”发力?
空调制造基地,8秒钟下线1块电控板;信息技术平台,海量信息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自动顺畅流转;电能设备打破国外市场垄断……近年来,奥克斯集团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聚力创新智造、提升发展优势。
近年来,金川集团持续深化改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满载49吨货物,北京汽车集团福田高级别氢燃料自动驾驶重卡驶出北京马驹桥物流园,进入京津塘高速。沿着这条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高速路段,车辆在自动驾驶两个多小时后抵达天津港。
煤炭“变身”的背后,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探索。
为着力提升跨境服务能力,中国邮政持续增强航空运能,完善航空寄递网络。自2006年8月3日开通“北京—首尔”首条邮航自主国际航线以来,中国邮政航空共执飞20条自主国际航线,航空机队规模已达40余架。
1小时的时间能做什么?河南长垣起重机企业给出的答案是:38台起重机整机从这里下线,发往世界各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蒲惠智造研发全栈式工业“云化”软件,涵盖产、供、销、人、财、物等多业务场景,以云技术助力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如今,蒲惠智造的工业软件已经在上千家制造业中小企业有效运转。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贝丰科技生产厂区,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个月的产能可达5万台,一批最新生产的涡轮风机,正在等待着最后的测试。
中国能建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能建,积极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中车正着力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重心,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器件为重要增长极的业务布局。截至2023年,中车稳居全球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主持、参与、修订国际标准近100项。
随着中国外贸向好势头不断巩固,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断增长,不少国货潮牌凭实力“圈粉”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