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金 歆 2025-07-28 10:52:21 人民日报
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及13个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嘉宾参会。
在论坛上,各界嘉宾纷纷表示,数字丝路建设立足当下、关乎未来。各国应深化数字交流合作,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秉持丝路精神
推进交流合作
数字丝路合作已成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秉持丝路精神,加强数字化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各领域交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在主论坛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表示,“我们拥有共同塑造更加互联互通、更加包容的数字未来的独特机遇。让我们继续携手合作,共同释放数字合作的无限潜力。”
“开放有利于互动、和平,也有利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说,中国倡导的开源模式及其在数据权利和数据交换方面的创新方法将有助于共享虚拟信息建设和专业知识,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
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说,要通过国际合作,缩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朝着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正确方向前进。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我们定能应对时代的挑战,将海上航线与数字网络化作真正的发展之桥、合作之桥与和平之桥。”突尼斯通信技术部部长苏夫扬·哈米希表示,突尼斯将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动包容与可持续的数字互联互通,筑牢网络空间的信任与安全之基,携手开创更加繁荣、团结、创新的未来。
依托数智技术
促进提质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发展数字丝路具有重要意义。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新技术新发展进行讨论。
“人工智能(AI)无疑是现在企业最关注的技术之一。”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级AI企业,希望能够帮助其他企业抓住AI带来的创新机会。
中兴通讯董事长方榕表示,中国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提供技术领先且具性价比的“中国方案”。各国可以深化合作,积极推动技术互认、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因地制宜共同探索符合需求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数智技术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主论坛上,一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杰分享了在建筑领域进行数智化创新的经验,“只有通过数智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模式、新动能,建筑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上,世界互联网大会智库合作计划发布多项新成果。其中,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发布了《凝聚人工智能共治力量 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发展》报告。报告建议: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的转移和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推动智算中心、云计算平台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强化政策标准协同,加强沟通合作,协同推进数据跨境流通,推动行业运用AI标准的协同。
完善治理体系
维护网络安全
构建完善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的网络空间,是各界的共同愿望。与会嘉宾认为,应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共同提高维护网络安全能力。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共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近年来,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等。在论坛开幕式上,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说,这为制定全球数字规则提供了重要思路,为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数字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期待各国在互信的基础上深化对话、凝聚共识、协调行动,共同推动全球数字规则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同样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智库合作计划的新成果,论坛上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法的实践与展望》引人关注。发布人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院长黄志雄表示,我们正在共同见证和参与21世纪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制度的重塑。通过交流与探讨,大家定能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开放、更具活力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举办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聚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司法、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探讨,携手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方案、智慧和人才。
AI时代,风险与安全问题是全球共同挑战。对此,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AI时代的网络安全更需要全球协作,360愿意贡献力量,助力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黄河流域进出口值连续17个月增长
下一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长期确定性”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