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杨梓 2025-07-25 17:54:27 中国能源报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电力资源分布,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业内人士认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加速布局,将有效解决充电耗时过长的痛点,大幅提升补能效率,并将推动整个充电产业链技术升级。
显著提升补能效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超1440万台,同比上升45.1%。1—5月,桩车增量比达1:3,基本满足车辆充电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充电行业已进入“补能效率竞赛”阶段。随着产业迭代升级,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得到进一步普及。
对于力争2027年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的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锴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显著提升补能效率,使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体验逐步接近传统燃油车的加油速度。当前,能接受超大功率充电的车辆数量尚不多,因此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建设目标可与具备该充电能力的车辆保有量增长节奏相匹配,实现稳步推进。
《通知》还提出,优先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下的建设计划,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业内人士认为,在节假日期间,居民出行需求高涨,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补能需求随之激增。大功率充电可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充电排队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居民对于高质量充电设施需求提升,《通知》要求,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强充电装备技术升级,提高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目前,包括华为、比亚迪、极氪等多家企业已布局兆瓦充电技术。例如今年4月,华为发布全液冷兆瓦快充解决方案,峰值功率达1.5兆瓦,最大充电电流高达2400安培,仅需15分钟就能让300度的电池包完成满电循环,补能效率较传统快充桩提升近4倍。
强化运营管理
在强化大功率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方面,《通知》有着明确要求:充电运营企业要持续加强高安全、高质量、高效能的充电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场站现场环境,完善操作指引、价格公示等现场标识,合理配置运维服务人员。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实现大功率充电过程的故障数据记录,提升充电设施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处理能力,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大功率充电设施应全量接入政府监测服务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产品迭代或将提升设备企业盈利能力,并提升现有充电桩的利用率。
“大功率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有更高的电压和更大的电流,所以安全管理需要更加严格。”刘锴指出,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加强大功率充电桩的运维管理,可以指导地方在制订实施细则的时候更加重视大功率充电桩的安全管理要求,最大限度避免因为安全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运营正在逐步从普遍亏损向全面盈利的方向转变,如何平衡好投入和产出是企业面临的考验。
《通知》对大功率充电设施安全管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部分企业还存在运维管理不到位、体系保障不健全、标准执行不严格等问题。管理侧需要加强标准法规宣贯,做好政策机制引导,促进企业的重心从重建设向保运营转变。”刘锴表示。
推动与电网融合发展
《通知》指出,规划编制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预测论证,并与国土空间规划、配电网规划、交通规划做好衔接,实现大功率充电网络与现有各类型充电设施的协同发展。
“大功率充电设施的运行对电力容量提出更高需求,瞬时大电流的充电过程可能对电网产生冲击。这就要求电网侧提前做好容量规划与扩容改造,尤其要加快农村电网等薄弱环节的升级步伐,以保障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刘锴还提到,完全靠扩容投入会造成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既有的资源浪费。应因地制宜做好既有电容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经营方为充电站配光储来适应瞬时大功率充电需求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通知》明确,鼓励打造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建立大功率充电场站与配电网高效互动机制,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探索针对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优化电力接入容量核定方法,合理利用配电设施低谷容量裕度,提升配电网对于大功率充电场站的接入能力。支持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需求响应,通过价格信号促进电动汽车高水平消纳清洁能源。
“充电设施是车网互动的媒介,从技术角度看,无论是网到车的充电,还是车到网的馈电,充电设施侧都比较容易实现。”刘锴进一步表示,在保障车主出行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用户主动选择错峰充电,以促进在局部电网层面平衡峰谷差。在市场机制层面,则可以通过车、桩信息平台,准确测算车辆充电负荷曲线,精准识别电力系统调节需求,通过分时电价、经济补偿、代理商参与辅助服务等措施,促进电源侧主动调节、其他负荷主动响应、电网分区互济,保障负荷峰谷时段的供需平衡。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发电装机累计达36.5亿千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