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

记者 贺觉渊  2025-10-28 17:56:24  证券时报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作题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如何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潘功胜提出,将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考虑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等。

潘功胜首先对近期市场关注的问题作出回应。对于货币政策,潘功胜明确表示,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同时,继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

谈及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潘功胜指出,今年初,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央行暂停了国债买卖。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对于数字人民币和市场化虚拟货币,潘功胜介绍,历经近年来的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初步建立。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优化数字人民币在货币层次之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数字人民币业务运营机构。

近年来,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不断涌现。潘功胜透露,10天前,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年会上,各国比较普遍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稳定币作为一种金融活动,现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产生冲击。

2017年以来,央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潘功胜在会上重申,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

此外,潘功胜还表示,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潘功胜介绍,中国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中国就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路径。

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方面,央行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推进。在加强市场预期管理方面,当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时,央行主动发声,及时校正市场“羊群效应”,坚定维护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稳定。

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潘功胜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央行正研究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方案。

央行将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

央行将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正在考虑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

央行将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央行将在中央领导下,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以及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推动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立法修法,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法治保障。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三季度普惠小微、科创等领域贷款支持力度较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