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英草卓玛 2025-10-23 16:26:51 中国银行保险报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步伐加快。近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公布了投放进展。据已披露数据,目前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近3000亿元,超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明确的总额5000亿元一半以上,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超4万亿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此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速度较快,在投向上也更侧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将在有效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侧重新质生产力领域
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明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同日,3家银行分别全额出资成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作为投放主体,并完成首批资金投放。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国开行、农发行已分别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1893.5亿元、1001.11亿元,合计近3000亿元;预计可拉动项目总投资分别为2.8万亿元、1.26万亿元。
从资金投向来看,重点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12个经济大省投放1465.8亿元,占比77.4%;农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12个经济大省投资项目407个、671.36亿元;进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经济大省投放占比达83%。
具体到项目领域方面,“加大对民间投资和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支持力度”成为此次投放的另一重点,显示出稳增长和调结构并行的特点。以国开行为例,截至10月17日,国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民间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项目投放545.2亿元,占比28.8%;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项目投放710.5亿元,占比37.5%。
“2015-2017年、2022年分别推出过两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此前两轮主要投向基建不同,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投向上更侧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以及扩大内需的消费类基础设施,同时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反映出政策层面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导向。”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说。
撬动投资,信贷作用明显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在此背景下,市场机构普遍测算,本轮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将撬动约4万亿-5万亿元投资。
“按资本金比例20%-25%、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占资本金比例50%测算,5000亿元资本金可拉动投资4万亿-5万亿元,对应约3万亿-4万亿元的信贷需求。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占资本金的比例更低,则可以撬动更多的投资规模和信贷需求。”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称。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对记者表示,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撬动投资约6万亿元,相当于2024年基建投资总额的24.4%。王青预计,工具落地后,3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至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拉动投资规模和信贷需求外,多位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有利于缓解银行信贷“资产荒”现象。
“对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荒’拐点有望出现。4万亿元贷款需求能够拉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回升至12%左右,‘资产荒’有望明显缓解,高利率的中长期贷款对短期对公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低利率融资形成替代效应。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回升叠加存款活化带来的负债成本下降,息差也有望见底,营收增速有望改善,预计优质政信类客户贷款占比较高的国有大行,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较快地区的区域银行有望更加受益。”林英奇表示。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