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前三季度社融增量突破30万亿 新增贷款14.75万亿

记者 孙璐璐 贺觉渊  2025-10-16 17:07:47  证券时报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5日发布的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突破30万亿元,达到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

作为衡量金融总量的核心指标——社融增速、广义货币(M2)增速延续高位,表明货币金融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适宜的环境。9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单从9月数据看,当月社融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表现较为平稳。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

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受益于政策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净融资规模达1.57万亿元。受此影响,前三季度,政府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升至43%。

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在社融规模增量中的占比降至48%,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由其他更为丰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这表明随着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单一的贷款指标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说。

“平均来看,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银行不仅在信贷投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也是债券投资的主要参与者。”业内专家表示,再考虑到更多参与股权市场的券商、基金等各类非银机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不限于贷款这一渠道,应更多观察社融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来分析金融支持力度。

尽管9月末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降至6.6%,但根据估算,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增速在7.7%左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9万亿元。

温彬指出,随着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传统“金九”销售旺季以及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贷款规模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贷款利率保持低位水平。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反映资金活化程度的狭义货币(M1)增速近几个月回升态势明显,9月末升至7.2%,比今年2月末的年内低点大幅提升了7.1个百分点。9月M1、M2“剪刀差”也进一步收窄至1.2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个人投资消费需求回暖等积极信号。中金公司研报指出,M1、M2“剪刀差”收窄表明存款活期化趋势继续。

今年新修订后的M1统计口径中包括单位活期存款与个人活期存款。在近期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不少市场机构将非银机构存款与居民部门存款之间的增减变化,视同居民资金进出股市。不过,上述观点并不准确,不同部门的存款变化并不必然影响股市变化。

今年以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在业内专家看来,主要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等因素有关。

所谓存款“搬家”,本质上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一种表现。“存款‘搬家’是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收益率相对变化的结果。”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不同金融资产收益率比价关系改变后,资金会由低收益资产流向高收益资产,利率的影响和传导作用会体现得较为明显。2023年以来,存款“搬家”和“回流”现象时有发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
下一篇:首批基金三季报出炉 AI主题景气延续债基稳中求变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