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两融余额创出历史新高 连续11周保持正增长

记者 刘俊伶  2025-09-03 14:59:12  证券时报

随着A股市场主要股指连续突破并创阶段新高,市场活跃度显著上升,吸引资金加速流入市场。统计显示,截至9月1日,A股两融余额创下历史新高。

连续11周保持正增长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9月1日收盘,A股两融余额达到22969.91亿元,正式突破2015年6月18日创下的22730.35亿元的历史峰值,较上一日增加356.42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22808.29亿元,亦超过2015年6月18日创下的历史峰值。

拉长时间看,自6月23日起,两融余额已连续11周保持正增长(含本周),累计增加4845.1亿元,区间增幅超过26%,其中8月25日~29日当周,两融余额增长1062.81亿元,为今年以来增长金额最高的一周。

渤海证券认为,近期两融余额增长明显,参考融资买入额占两市成交额的比例来看,虽然融资盘的流入速度或已达较高水平,但是从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值来看,融资余额还有上升空间,并且2015年以来,居民的存款规模已经实现了近3倍的增长,这一变化有利于拓展融资余额的上涨空间,使得融资资金继续成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增量来源。

投资者参与度明显提升

两融市场的活跃,不仅表现为融资融券余额的增长,更体现在投资者参与度的提升。中证数据网站显示,8月13日以来,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投资者数量均在50万名以上,其中8月25日为历史最高,达到67.23万名,远超去年28.23万名的日均水平。截至9月1日收盘,A股有融资融券负债的投资者数量为176.73万名,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本轮两融余额增长期间个人投资者表现活跃,截至9月1日收盘,开展两融业务的个人投资者数量达到761.48万名,较去年年末增加38.7万名,而机构投资者数量有所减少,最新为50064家,较去年年末减少2184家。

个人投资者参与两融业务的活跃度上升,主要受市场赚钱效应增强、政策与制度优化、投资者结构变化与认知提升、两融利率普遍下调等因素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融资成本降低成为近期吸引投资者参与的重要因素。部分头部券商凭借较低的资金成本,纷纷主动下调新老客户的两融利率,有券商为留住大客户,甚至将融资利率降至年化3%以下,部分券商对于普通无门槛客户,也推出了开户即享受3.8%的优惠利率,使得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激发了投资者参与两融业务的意愿。

融资资金青睐电子行业

从资金流向上来看,近期融资资金持续净流入TMT(科技、媒体、通信)相关板块,凸显融资资金对科技成长主线的热情。统计显示,6月23日以来,电子行业获融资净流入金额居首,达到1034.08亿元,占同期全市场融资净流入总额的超20%,吸引力远超其他行业。计算机、通信紧随其后,融资净流入金额分别为433.6亿元、378.56亿元。

近期,电子行业在科技股大涨的带动下,行业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近35%。从业绩来看,A股电子行业上半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5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2%,良好的行情走势和极具成长性的业绩表现持续吸引融资资金流入。

国盛证券认为,消费电子板块中长期成长逻辑依然稳固,产业创新趋势明确,端侧AI落地有望加速手机等终端换机周期,并驱动对硬件的升级,看好板块修复弹性。

从个股来看,6月23日以来,共有10股获得融资净买入超40亿元,其中4股属于电子行业,包括胜宏科技、寒武纪-U、中芯国际、海光信息。胜宏科技融资净买入在电子行业中居首,为79.48亿元,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43亿元,同比增长366.89%。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市券商上半年业绩亮眼 10家营收过百亿 9家净利增超100%
下一篇:金融润茶山 绿叶变“金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