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本报记者 谭乐之 2025-08-14 17:28:34 中国银行保险报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这些新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多样风险,多家再保机构敏锐捕捉市场需求,聚焦于“新电池”风险领域提供保险保障。
压缩空气储能面临多重风险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规模大、放电时间长、使用寿命长和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造所需要的盐穴资源也在我国广泛分布。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系统装备自主化率的全面实现,压缩空气储能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基于燃气轮机技术提出的能量存储系统,该系统采用高压空气作为能量储存介质。主要工作过程可简化分为储能和释能两个环节。总体上看,压缩空气储能功能具备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平滑新能源电力并网、减缓电网阻塞问题、增加系统供电可靠性、降低用户用电成本等技术优势,但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也面临一定运营期风险。
中再产险指出,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运营期常规风险看,需要考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设备故障等因素。比如,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的地下高压储气系统,多采用具有良好经济性的废弃盐穴,地下盐层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及物质沉积密不可分,因此在厂址选址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与全新活动的断裂区保持安全间距且远离地质活动频繁的断裂带的相对稳定区域;再如,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具有高压特性,若系统中储存的压缩空气超过允许压力,管道和容器等承压部件发生破裂,可引发爆炸。此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还可能面临峰谷电价差收入损失风险、电站效能下降风险、责任风险等。
在此背景下,定制专属保险产品、保障关键环节风险、搭建保险产品矩阵、探索长期保险保障等或有助于解决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潜在风险保障难题。
为制氢效率衰减提供风险保障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和稳定的能源载体——通过氢气燃烧产生水,而水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电解为氢,使能量完成“电—氢—电”的转化。氢能凭借其在生产、存储、运输方面的优势,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放眼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相继将氢能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持续加大对氢能研发与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18%。尽管远期氢能目标已达成明确共识,但人们对于及时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巨额投资仍存犹豫。除电解设备本身的投资巨大之外,对大型电解槽长期运行稳定性的信心缺失,也是阻碍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氢设备的设计寿命是15-20年。在其整个运行周期内,制氢效率(效能,即单位输入所产出的氢气量)的衰减是不可避免的。生产厂家会设计生产兼顾经济性和技术能力,并符合正常衰减曲线的设备。设备在实际运行中能否达到该曲线,是决定项目能否实现预期收益的关键点,也是影响投资机构决策的重要因素。
慕尼黑再保险(以下简称“慕再”)指出,制氢效率衰减一方面有电解槽系统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有电解设备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热管理系统、气体管理系统等其他系统原因。比如供水系统上,制氢用水的纯度会及时影响生产,并且长期的纯度不达标也会造成设备的故障以及效能衰减。
慕再认为,尽管电解氢气在脱碳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大规模电解技术应用的相关风险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由于实际运行经验数据有限,保险公司面临难以忽视的承保风险。此类技术风险不仅会造成氢气生产效率的下降、维护修理成本的提高、生产的中断以及不可预料的间接损失,还将直接转化为财务风险,对项目资产负债表造成压力,并最终影响投资界对电解制氢项目的决策。据悉,为消除氢能领域参与者的风险不确定性,慕再为氢能源打造量身定制的保险解决方案,涵盖效能衰减保障与产品质量多年期保障,并提供全球范围的承保能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沪指突破拉动公募赚钱效应 股基增量资金加速入市
下一篇:防灾减损,农户能用这些保险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