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个人消费贷可享贴息 银行迅速响应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的90%

记者 贺觉渊  2025-08-13 15:28:10  证券时报

通过财政贴息,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8月12日,《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合称“实施方案”)正式公布。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以“真金白银”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压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根据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将为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的财政贴息支持,单户享受的最高贴息金额为1万元。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工商银行等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微众银行将作为贷款经办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在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发布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迅速公告,明确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加速转变。“出台针对性支持举措,将推动优化和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更好匹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鉴于今年1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3%,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将显著降低相关服务业经营主体的存量贷款付息压力。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紧扣当前经济修复的紧迫性,加速服务业设备升级、服务能力建设等消费基础设施补短板进程。

满足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需符合多项规定,其中重点要求贷款必须属于国家开发银行等21家全国性银行向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所发放的;贷款资金必须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测算,仅贴息政策规定中涉及的“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行业,贴息规模上限就可能达到182亿元。

相较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稍迟启动、政策实施周期更长。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田利辉指出,家用汽车、教育医疗等高频消费场景受季节性影响显著,例如“金九银十”往往是汽车销售旺季。贴息政策延迟至9月启动,不仅为金融机构预留了系统改造和风控准备的时间,也确保政策红利能够覆盖全年消费高峰,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根据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基本可覆盖普通居民各类日常生活性消费以及相对支出规模较大的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核心在于降低居民的实际融资成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代志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通过差异化贴息标准,贴息政策将重点激活汽车、家电、教育等大宗消费需求。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信创改造项目密集招标 银行业大力推进系统自主可控
下一篇:前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