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胡华雄 2025-07-23 15:25:48 证券时报
作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海洋渔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的深刻变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海洋渔业规模全球领先
我国海洋渔业规模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呈现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并进的发展态势。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持续显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有序拓展,如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在江苏南通下水,风渔融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中国船级社入级检验;自主研发的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福远渔9199”号从福建启航前往南极开展作业。
记者在采访上市企业中发现,相关行业龙头正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东方海洋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建成全国保存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大型褐藻种质资源库,培育了5个海带国审新品种(占全国40%),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国审海带新品种和第一个国审海带杂交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5%。“我们率先构建了海带配子体克隆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实现了海带育种由群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两次跨越及杂种优势的生产应用。”该负责人表示。
国联水产则在生产流程上进行打磨。据介绍,在速冻锁鲜环节,公司创新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将传统24小时的冷冻过程缩短至30分钟。该技术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组织结构,确保水产品原味与质地。同时,公司建立了全链条智能温控体系,集成智能仓储管理、高效制冷技术和可视化追溯平台,为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技术攻关攻克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海洋渔业规模领先,但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与国际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执行所长周余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海洋渔业在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均面临发展瓶颈。
在海水养殖领域,“硬科技”短板尤为突出,集中体现在种业和装备两方面。
“海洋种业是海洋渔业养殖业发展的‘芯片’,是现代海洋渔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端养殖品种的优质种苗仍主要依赖进口。国际种业公司垄断核心种质资源,不仅价格高昂,还面临‘断供’风险。”周余义表示。他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加强技术攻关,建立自主可控的“蓝色芯片”开发技术。
在养殖装备方面,周余义指出,目前挪威、日本等国已实现全自动化深海网箱养殖,而我国大部分养殖仍集中在近海,因此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值守方面仍有差距。“未来需要聚焦深远海养殖所需的高效作业系统、智能控制装备、生态化养殖平台等,提升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动渔业养殖向深蓝拓展。”
谈及海洋捕捞领域,周余义认为,主要是“软实力”的不足。他指出,海洋捕捞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当前我国远洋渔业作业渔船规模及设施等硬件条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参与国际渔业治理规则和政策制定以及远洋渔业综合监管能力等“软实力”方面尚存在不足。
东方海洋相关负责人坦言,国内海洋渔业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存在差距:一是无论在养殖还是加工方面都存在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二是养殖技术及管理相对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环保意识及健康养殖理念不足。
“蓝色粮仓”新动能涌现
近年来,在海洋牧场的推动下,我国海洋渔业的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达到全新的高度,使得“海上粮仓”正逐步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时,海洋渔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水产品,如深海鱼类、优质贝类等,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营养均衡、健康饮食的更高追求。
“蓝色粮仓”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周余义表示,我国海洋渔业已实现质的飞跃,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维度:
一是锻造了自主可控的优质水产品供应能力,为“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发挥“压舱石”作用。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饮食上正快速从过去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特色”转变。
二是牵引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现代海洋渔业贯穿一二三产业,囊括了海洋种业、养殖装备、海洋渔船、海洋探测装备、渔业深加工、冷链物流、渔业旅游等多个海洋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等新业态,不仅盘活了海洋资源,更带动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渔民的就业增收,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贡献了“蓝色动能”。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个暑期,新玩法带动新消费
下一篇: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汽车产业需疏堵结合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