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维护月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7月实现MLF净投放1970亿元
记者 贺觉渊 2024-07-26 15:34:00 证券时报
紧随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以下简称“7天期逆回购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脚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在7月25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MLF中标利率为2.3%,较7月15日的MLF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
央行再度降息,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截至7月25日18时30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双双升破7.21关口,日内涨幅均超过500个基点。市场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走势受益于近期日元显著升值,也进一步减少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约束。
接近央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按惯例每月15日开展一次MLF操作的基础上,央行在7月25日又增加一次MLF操作,加之前期已宣布视情况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表明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度坚决。从实际效果看,本次MLF利率适度下行,较好弥合了与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的差异。MLF操作安排在LPR报价后,还体现出央行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的意图。
央行增加MLF操作
呵护月末流动性
临近月末时点,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明显增加,央行再度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恰逢其时。月内二度操作后,央行在7月实现MLF净投放1970亿元。接近央行人士指出,此次增加MLF操作满足了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压力逐渐显现,7月24日银行间隔夜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1)和7天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较7月22日央行降息当天分别高9个和4个基点。央行明确,此次操作是为“维护月末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Wind数据显示,8月15日将有4010亿元MLF到期。部分MLF参与机构的交易员提到,他们在此次需求报送中前瞻考虑了下个月的到期量,甚至考虑了央行可能的卖出国债操作。
“央行此次MLF操作或与7月下半月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紧有一定关联。”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说,考虑到MLF操作主要用来调节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而且每月操作一次,通常能够满足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需求和政策调整需要。由此,尚不能确定未来月内二度开展MLF操作是否成为常态。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记者指出,考虑到存量MLF仍在15日前后到期,以及月中还将面临税期等其他影响因素,若未来MLF操作均延后至每个月的25日开展,金融机构或将面临流动性管理的新考验。
下降20个基点
弥补与市场利率的差异
本次MLF操作的中标利率为2.3%,较前次下降20个基点,是2023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
从实际效果看,MLF中标利率适度下行,将较好弥合与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的差异。近年来,MLF中标利率时常与同期限市场利率走势出现一定偏差。过去一个月,1年期中债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持续低于2%,截至7月25日为1.91%,显著低于MLF中标利率,也反映当前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批发融资成本低于通过MLF向央行融资的成本。
在温彬看来,此次MLF利率下调幅度超出7天期逆回购利率,或主要源于此前MLF利率偏高,与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的利差不断扩大,使得商业银行需求不高。为提升MLF的市场需求,有效发挥其基础货币的投放作用,有必要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进行相应幅度的调降,缩窄利差。
持续淡化MLF
政策利率色彩
MLF操作安排在LPR报价后,还体现出央行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的意图。7月15日在MLF中标利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LPR跟随7天期逆回购利率等幅下行,已表明LPR转向更多参考短期政策利率。业内专家分析,近期一系列利率政策调整,可以看出央行正在积极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
温彬表示,近期一系列降息政策“组合拳”的落地,表明稳增长已成为当前政策首要目标,既释放了稳经济的信号,助力提振市场信心,也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有助于不断提升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下一篇:99家中央部门公开2023年度部门决算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