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罗葛妹 2023-05-06 18:07:54 国际金融报
“错过最后3.5%的复利就是过错!”“增额寿100万本金,定价利率3.5%和3.0%的差别:10年少赚7万,30年少赚38万,50年后差120万。抓住最后窗口期,抓紧投保吧!”……
近日,记者注意到,增额终身寿、年金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又迎来一波“炒停潮”,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纷纷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预定利率3.5%的产品宣传信息,并频频发出喜报,甚至有主管无奈劝说:“希望大家不要晚上挤兑投保,产品还没猝死,我先猝死了!”
“炒停售”的背后是监管近期向保司进行的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新开发的产品,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而定价利率直接影响着保险产品的价格和收益。多名保险代理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已有多款该类产品陆续下架、停售,6月将全面下架。
如何理解定价利率?其下调将产生哪些影响?
定价利率降至3.0%
事实上,今年3月末,监管就组织了保险行业协会以及23家人身险公司于三地召开座谈会。其中一个调研重点就是: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以及对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这被业内视为降低定价利率的信号。
不到一个月后,监管再次发出窗口指导信号,要求下调寿险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足以反映出监管层对利差损风险的高度担忧。
多名精算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定价利率和预定利率基本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可能定价利率更加口头化,方便大众理解。
预定利率是指寿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营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通俗理解就是,保险公司给消费者的“投资回报率”,主要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的。如果不考虑任何费用成本,消费者实际到手的年化回报率就等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但由于保单的经营一定有费用成本,消费者实际到手的回报率一定会低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
此外,寿险产品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与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两者虽概念不同,但评估利率的下降对预定利率具有指导作用。根据原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开发普通型人身保险,其预定利率不高于评估利率上限的产品,仅需备案即可,一旦高于评估利率上限,则必须经过监管部门审批。
新产品价格或上调
寿险预定利率与产品定价息息相关,预定利率越低,产品价格相对越贵。
东吴证券非银团队分别计算了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25%、3.0%和2.75%的影响,发现预定利率越低,毛保费上涨幅度越大。经测算,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
据北美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介绍,寿险新产品定价利率全面下调,具体包括普通型人身险产品不接受3.5%的定价利率,分红险和万能险不接受3.0%的定价利率。后者预定利率上限可能将直接调降为2.5%。对于前者,监管部门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可使用的预定利率上限是3.25%、3.0%还是2.75%。但业内普遍预计,这次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至少会降到3.0%,而对于一些过往投资收益表现不好、风险评级较差的公司,预定利率上限则有可能直接降至2.75%。
Alex预计,新的储蓄险产品年化收益率至少会下降0.5个百分点,其他保障类产品也会因为预定利率的下降导致保费价格提升。“虽然目前监管部门还未发文停售所有3.5%定价利率的产品,但调降市场所有产品的预定利率将是不久之后会落地的事情”。
重疾不重(北京)健康科技创始人丁云生直言,寿险定价利率下调后,重疾险年缴保费将上涨10%以上,重疾险将更难卖,同时也会影响增额终身寿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进而加剧代理人的流失。
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
实际上,我国保险历史上不止一次下调人身险预定利率。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下调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预定利率下调将是大趋势。
1999年,原保监会下发紧急通知,规定保险公司不得再新签发预定利率超过年复利2.5%的寿险保单,且合同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彼时,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从1993年的10.98%逐步下降到1999年的2.25%,而紧急通知下发前保单预定利率平均在8%左右。
2013年,原保监会实行人身险费率政策调整,不再执行2.5%的上限限制。到2019年,“182号文”发布,银保监会调整年金险预定利率上限为3.5%。再到今年,窗口指导再次下调预定利率上限。
北美精算师包虹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低利率时代,监管不希望行业再出现此前的大规模利差损情况,所以要进行干涉,这对行业来说并不是坏事。经营好、效益好的公司仍然能脱颖而出,甚至可以给到消费者更好的收益,分红险就是典型。
“若未来行业预定利率下降,影响短空长多。”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认为,从短期来看,引导降低负债成本将大幅刺激产品销售,尤其是普通型养老年金及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老产品停售炒作难以避免。中期来看,预定利率跟随评估利率下行,保险公司分红险占比提升,传统险业务占比下降,虽然储蓄型业务吸引力略有下降,但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缓解人身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压力。长期来看,有望引导人身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
包虹剑建议,对于喜欢追求确定收益的消费者,现在购买3.5%预定利率的非分红险产品是很好的机会。但对于想长期分享公司经营成果的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还有很多,“还是要看产品是否适合自己”。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人民币普及仍存痛点
下一篇:让跨境人民币结算更便利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